◎杜汭
展览: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
时间:2017年5月6日-6月28日
地点:故宫博物院武英殿
此次故宫武英殿展出的作品出自清初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与同时期正统派的四王相比,他们的作品普遍个性突出,面目清奇。其中的石涛(1642—1707,本名朱若极,别号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更是明确提出“法自我立”、“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受到历代革新派的追捧。今人也似乎更欣赏石涛早中期的独特风格,有人认为他晚年是为了卖画而媚俗摹古导致个性丧失。他为什么会一变再变?这是进步抑或退步?他对于个性的认知过程值得每个艺途中人深思……
美术史中关于石涛的文字记载颇为详尽,所以他在人们印象中不像另外三僧那般清冷绝尘,难以揣摩。《大涤子传》中说他“遇不平事,辄为排解”,足可见其本性的善良率真。年轻时性格外向、多才自负的他亦有着广泛的交游。虽然是明代的藩王之子,但三岁起石涛就已然是清朝僧人,当南巡的康熙皇帝能够亲自祭奠明孝陵,又两次接见自己时,年轻的石涛认为这是自己和祖先的莫大荣耀,也打心眼里臣服于这位宽容大度的天子。他不仅没有那么多民族仇恨,反而激发了世俗的进取之心。中年的石涛北上谋求机会,在天津、北京附近活动了三年,广泛结交权势贵族,试图参与宫中绘事。石涛的这段经历常被人鄙夷为钻营,可从人性角度看,一个拥有超凡绘画能力的画家渴求外界的认可完全可以理解,今天的艺术家和三百多年前的石涛又有什么不同呢?
此次展出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绘制于这一时期,气势磅礴的画面充斥着石涛的远大理想与抱负,也是他中年技法造诣的一个顶峰之作。山峦起伏颇具动感,墨的层次、勾线皴点既变化多端又内含规律,其鲜明的个性确实与当时主流的四王传统画风有着明显的不同,辨识度很高,他的画论亦在当时语出惊人。与今人理解不同的是,石涛的独特风貌并非横空出世,他自幼遍学诸家,是一个兼善山水、人物、花鸟、道释等多种题材的全能型画家,而他能够脱胎于古人自成面目的基础正是对古人技法的熟练掌握,就如他说的“融古法为我法,不囿于陈式,不拘泥于一格,取其为己所好者为之”,这与当今画坛轻视盲目追求肤浅的个人风格是完全不同的。而另一个和今人不同的是,在拥有自己独特面目后,石涛的脚步没有停驻,引领他画风再度变化的动力,正是经历挫折后他的独立精神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