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一过,天儿真正热起来,口渴时,情不自禁怀念昔日街头巷尾的大碗茶。对老北京来说,花“老二分”咂摸出来的不仅是回忆,也是这四九城的文化味道,更是一种不忘本的奋斗精神。
1.待业青年重摆大碗茶摊
新中国成立后,大碗茶在京城风靡一时。出门在外若是口渴了,找个茶摊,花二分钱,呷上一碗早已晾好的大碗茶,清凉又惬意。
可惜,这经济实惠的大碗茶行业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消失了,直到改革开放的浪潮掀起。
1979年夏季,北京一些热闹的街头重新出现了很多茶摊,一些青年在那里满腔热情地卖大碗茶,供汗流浃背的过往行人去暑解渴。从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前去光顾的既有本地职工、外地游客,也有港澳同胞、华侨和外宾。仅前门一带的几个茶摊,一天接待顾客就有近万人。(1979年7月24日《北京日报》1版,《卖大碗茶也是群众需要的职业》)
那个年代,大批知青返城,北京一下子“冒”出40万待业青年。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解决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京城街道开始兴办集体生产服务事业。据本报1979年7月31日1版《本市六万多名待业青年走上工作岗位》一文记载,本市各城区近郊区广开门路,大力兴办街道集体生产服务事业,分批分期安排待业青年就业。截至当年7月6日,全市已有6.1万多名待业青年走上工作岗位,其中一些人就是去卖大碗茶的。
此前,国营企业不经营茶水,人们渴了连喝茶水的地方都没有。如今,待业青年们被组织起来卖大碗茶,前门、北京站、天坛公园等流动人口多的地方基本上都有了茶水站,老百姓上街不用为口渴发愁了。
2.城镇经济从大碗茶起家
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提高后,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社会各项服务事业也必须相应地发展。然而数据显示:从1957年到1979年,北京城区和近郊区人口增长了45%,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了两倍,商业服务网点却减少了74%,人民群众生活十分不便。为此,北京决定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北京日报》1981年5月17日1版,《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当时的北京市生产服务合作总社开了个先例。1981年5月11日,本报1版刊发文章《天安门观礼台休息室冷饮食品店开业见闻》,介绍了北京市生产服务合作总社所属4个集体所有制冷饮食品店在天安门观礼台休息室的开业情况。文中写道,天安门地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参观游览,但多年来广场上除了有几处照相摊外,没有一个商业服务网点,很不方便。为此,市政府决定在这里开办商店,不但供应糕点、糖果、牛奶,还为游人准备了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游客们有了解渴、消乏的去处,边饮茶边回味参观所得,也是种享受。参加工作第一天就到这里卖大碗茶的21岁售货员徐敬自豪地说:“天安门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能在这里为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服务,是光荣的事。”
事实上,天安门观礼台休息室卖大碗茶开了个好头,因为“像天安门这样的政治场所能办商店,其他能办商店的地方就更多了”。后来,老崇文区在天桥南大街开辟了新商业区,除百货、副食等行业外,还有大碗茶摊,这些商业点都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地坛公园也新开设了小卖部,每逢园内有电影晚会,服务员就会把大碗茶送到放映场地,深受欢迎。
到1984年时,大碗茶起家的本市城镇集体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拥有70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达35万余人。作为国营经济的一种有效补充,城镇集体经济为繁荣本市经济、方便群众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年9月24日《北京日报》1版,《“大碗茶”起家的本市城镇集体经济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