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妈妈的高跟鞋 母女的奏鸣曲

2017-05-12 08:42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妈妈的高跟鞋 母女的奏鸣曲

在男孩变成男人的路上,父亲是第一个路障,是儿子第一个要扳倒的偶像,跨过倒地的父亲,男人走出了家门走向广阔残酷的人间。父子之间的这种充满张力的关系,有时会伴随他们的一生。与之对应的,母亲与女儿的关系也注定一言难尽。

两天后就是母亲节了,一年一度的母爱抒情即将开始。作为生命的缔造者哺育者守护者,母亲乃人类中最接近神的物种,当得起天下儿女汹涌澎湃的赞美。但是,如果我们足够诚实,那就必须承认,任何一种亲密关系都不单纯,往往伴生着伤害、怨恨,如果不承认这一点甚至因此而愠怒,则如果不是虚伪、矫饰,至少也是孱弱的。直面这一人生的暗黑面,西方艺术家一直比我们东方人显得更有勇气。

“奏鸣曲”

女儿战战兢兢地按下琴键,终于弹奏完肖邦的序曲,等待母亲的裁判——这是英格玛·伯格曼《秋日奏鸣曲》中著名的场景。母亲、女儿、女婿,三个人的微表情精微准确到密不容针。女儿惶恐紧张渴望被肯定又知道必然被打击,母亲尽量收敛但不能克制的酷评还是刹不住闸的脱口而出。作为世界著名钢琴家,她点评得当然很专业很正确,可是,她偏偏忘了一件事,家人久别重逢的客厅不是观众云集的音乐厅,“正确”与否一丁点都不重要!体恤怜惜和爱才重要。所有关于母亲的痛苦记忆终因这一段“正确”的点评被全面激活,这才有了夜半时分的高潮戏份。借着酒胆,女儿对母亲的压抑多年的情绪终于如火山爆发,一泻千里。

女儿那一大段激情演讲不知道说出了多少天下女儿们不能为外人道的酸痛,豆瓣的评论中,许多人都说自己在“我控诉!”中泪如雨下。在这一段刮骨疗毒般的“强度沟通”中,多少人照见了自己的悲伤记忆。这不是一般的宣泄,已经近乎是对母亲的审判:

“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是难以想象的最可怕的结合。”

“一切都有爱和关心作幌子,母亲受的伤害要转嫁给女儿,母亲的失败要由女儿来补偿。母亲的烦恼就是女儿的烦恼,就像脐带从没剪断一样。女儿的失败就是妈妈的胜利吗?我的悲痛就是你暗地里的快乐吗?”

“我没有意识到我恨你,因为我坚信我们互相爱着对方,我不能恨你,所以我的恨变成了愚蠢的恐惧。”

在这猝不及防的怨恨的暴风骤雨中,优雅强势的母亲骤然憔悴,觳觫如风中的树叶,奉上了无力的辩白。扮演母亲的英格丽·褒曼在这一部电影中,贡献出了她一生中最精彩的表演。而这电影其实也是她本人乃至英格玛·伯格曼的“罪己诏”:他们是万众拥戴世人敬仰的艺术家,但委实算不上是好家人。艺术家往往拥有超自恋人格,若对自己的自私缺乏省思,往往会在家庭里播下灾难的种子而不自知。而女儿的控诉,也是每一种亲密但不平等关系中,所有被忽视被要求被打压的弱势者都会有的心路,虽然程度未必有这么激烈。于是被戳中,也被疗愈。

能呐喊出来终归还是幸运,更多的细语无人聆听。剧中最可怜的,其实是牛妈的另一个女儿海莲娜,她满腔的话语都困在病体中,除了姐姐没人听得懂她要表达什么。她不仅没有因为弱小而得到额外呵护,反而像一个多出来的第六指,被母亲千方百计隐藏。

黑夜过去,太阳又升起来了,披头散发恍惚衰败的母亲提前告别了女儿。在列车上,重归优雅精致的艺术家对一位绅士——看样子仿佛是她的新欢——说起可怜的海莲娜:“你说她怎么不死呢?”

——就像《呼喊与细语》的结尾,因姐妹的死激发出刹那和谐的错觉,新的一天开始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事情并未发生。虽遭心灵重击,冷漠者依旧冷漠;虽被苛酷相待,慈悲者依旧慈悲。经济学上管这个叫“路径依赖”:不管理性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理性正确的选择,但人总是不由自主地走在熟悉的老路上。

伯格曼对人性到底有多绝望,又有多勇敢。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