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美术馆实习生论坛暨工作坊”上的西方绘画雕塑名作表演猜谜游戏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猛,持续维持在每年200座新建博物馆的水平上,而且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表示,中国的博物馆要完成从数量的增长到质量的提升,要实现从硬件的现代化到软件的观众友好型的华丽转身,无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重视教育,是当今世界和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美术馆作为艺术类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展览、收藏、研究、交流等职责,更肩负着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当然,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亟需面对一个新课题:如何结合自身的藏品、展览、学术、研究有效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公共教育资源,努力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水平,扩大服务辐射影响,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核心使命和终极目的。
日前,在文化部艺术司支持下,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创新· 拓展——2016年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年会”在中国美术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约80家美术馆、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和参会代表结合会议主题,分别就美术馆运营的创新拓展、美术馆公共教育资源的课程化探索、面向不同人群的美术馆公共教育项目等话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和案例分享。
未来美术馆教育项目:
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管理
众所周知,美术馆是一个公共教育机构。在美术馆公共教育资源课程化的探索中,一直强调着一个观点,在每一个美术馆人心中必须要有观众。那么,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门如何做好相关内容的策划和生产服务工作?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的项目总监王聪丛老师专门受文化部艺术司的委托,对全国美术馆的馆长、策展人、教育管理者等方方面面的专业人员开展系列的培训。她认为,在美术馆公共教育资源课程化的探索中,课程化是核心,本质是内容的建设,内容的建设也是冰山一角,这关系到整个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门的运作情况,甚至是关于美术馆的定位。
王聪丛提到了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四个城市的案例。她认为,这四个城市的探索也代表了一定的方向。
刚刚成立半年多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很快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手作之美”陶艺探究课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之后重点建设的艺术实践工艺坊项目,目前优先开展的是陶艺课程。课程设置包含专业知识讲授、陶瓷展品赏析、手工实践三部分,课程全部是公益性质的,并逐步发展会员制。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副主任张明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把整个公共教育放在了非常合理的美术馆管理以及定位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他们的资源和定位。所以,他们的项目是依托于整个美术馆学术和美育的范畴管理的。他们依托的落脚点以及会员制的做法值得借鉴。
而天津美术馆精品课堂关于书法的项目,是将原先开展的美术体验活动上升为系统学习的精品课堂,安排固定的时间、场次,组织系统化、连续化的美术学习,以提升少年儿童的美术能力,打造公益的美术品牌,成为天津美术馆在传统美术教育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创新。在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天津美术馆建立了任课老师、管理团队、课程助理三位一体的模式。从前期规划、准备到中期实施,再到后期的展示反馈,三个团队通力合作。针对于书法人群如何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这两个案例是以美术馆自身的定位和特色为主做的策划。
在美术馆自身资源之外,美术馆作为一个社会的教育机构,如何同时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渠道上的利用,加强内容的建设。广东美术馆的公教部主任刘端玲介绍了他们做的关于乡村艺术教育的项目,这个项目是在传统项目上的升级和深化。广东美术馆选择了平塘镇和思贺镇两个偏远地区的35所学校的师生作为服务对象,通过前期考察调研,结合当地实际来设计课程包。广东美术馆在对自身馆藏进行重新梳理的同时,也注重对偏远地区老师的培养,不是依靠美术馆自身的经费,而是与企业、基金会合作,基金会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和财务管理工作,企业负责所有资金的支持。刘端玲说,他们经常会把一些项目送到社区,但是怎么从被动变成主动,他们做了很多探索。第一,他们在过程中培训的对象以老师为主。第二,关于内容,围绕的一个核心理念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上海中华世纪宫也有一些在社会教育上,尤其是渠道上的探索。中华艺术宫教育部主任朱刚说,他们把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理念进行深化,扩展到文化和教育的结合。他认为美术馆公共教育更应该建立一个教育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上开发了四个重要的方向,通过职教引领、普教推广、高教深化和社教渗透等建设渠道,同时来优化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美院的学生陈柯伊为一个企业做了加强美术馆和公众对接的项目,引起广泛关注。她的教育内容非常深化、优化,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很广泛的社会影响。她从博物馆美育内容研发和合作机制上进行了创新。
归纳5个案例,策划相关内容和进行生产的时候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美术馆自身内部为主导的方向,一个是加强美术馆内部和外部社会合作的方向。王聪丛认为,可以看到未来美术馆项目的精细化逐渐分层、分对象,逐渐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进行管理。同时希望能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呼吁行业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