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中国书的流变(2)

2017-05-03 09:08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中国书的流变

2.

昂贵帛书是简策的补充

帛书是指以缣帛为书写文字的载体的一种文献。缣帛是丝织品的通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和织造丝织品的国家。传说在公元前3000年,嫘祖已发明养蚕织丝了。但最初这种丝绸织物是做衣料和装饰品用的,至于什么时候用来写字作书便不可考了。

据文献记载,春秋时代已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了。到战国时代则比较普及,如《墨子》一书中多次提到“书于竹帛”。一般认为帛书晚于简书出现。

缣帛质地轻薄,幅面宽阔,容易书写和携带,并且可以根据文字的长短任意剪裁,舒卷方便,易于保藏和阅读。所以帛书克服了简策所存在的种种缺点,是书写材料的一大进步。但缣帛毕竟是一种贵重的丝织品,并非一般人所能制备和拥有,所以有“贫不及素”之说。因此帛书的出现,并不能完全代替简书,长期以来竹帛并行,而且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仍然以简策居于主要地位。

由于帛的贵重,作为书写材料自然比不上竹木使用的普遍,加上缣帛更易损坏,不易保存,所以古代帛书实物能流传下来的极少,考古发现远没有简书那么多。

1908年,英籍考古学家斯坦因在甘肃敦煌发现两件缣帛信件。信上没有注明日期,据同时出土文物考证,系公元15年至56年间之作,即西汉末至东汉初期的帛书实物。

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一件覆盖在棺木上的彩绘帛画,画幅全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8厘米,成T型,用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绘成。画面大致可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表示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物,或系传说,或系生活的写实,或系想象。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有大批的帛书发现,共26件,12万余字。内容包括《周易》、《老子》等。其中有两部《老子》抄本,分别定名为《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每部上下两篇,次序与传世的本子相反,今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老子》又称《道德经》;而新发现的帛书,则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