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舍《茶馆》中受到启发
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廖老可以说是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人。特别是北京的胡同,它的前世今生,都在廖老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所以,作为原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美术编辑的他,在六十岁退休后,便想将亲身经历和见闻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看到很多老同志都写回忆录,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虽然我的文笔不是很好,但是我可以用画笔把我记忆中的胡同画出来。”在谈到创作初衷的时候,廖增保说。至于为何用一条胡同来反映北京的变迁,廖老说是受到了老舍的影响。“我特别佩服老舍,他的《茶馆》在话剧舞台经久不衰。我要画胡同的变迁,也要找一个标准的北京胡同来画,通过这条胡同展示北京的变迁。”
希望更多人了解北京的历史
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幅《忆京城庙会盛景》长卷。据廖老介绍,这幅画是以护国寺庙会为背景,再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护国寺庙会盛景,从耍中幡、顶坛子、拿大顶到卤煮火烧、炸丸子,传统庙会中的景象都被画在了这幅长卷之中。
廖老称,现在一到春节就炒作北京庙会,但是很多庙会现在给人感觉成了“吃会”,还不都是北京的小吃,还有很多“洋吃”,什么比萨饼都出现在了庙会上。“我觉得一些学者所说的庙会已经是变了质的庙会。”廖老表示,“我想让大家知道庙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对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生活细节,廖老也有创作的打算。“过去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准备一口大水缸,那不是用来腌菜的,而是用来存水的。当时北京有好多推水车的,你拿水票,人家给你倒水,就跟现在送桶装水的一样。但是,水缸里一定要放一条小鲫鱼,小鲫鱼只要一翻身,说明送的这个水就不能喝了。如果游得好好的,那说明这水能喝。”
廖老表示,“把这些画作拿出来展览,是希望观众能从我的画中看到并且看懂过去和现在的北京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