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增保,一位在北京生活了七十二年的老人,对他来说,北京城的变迁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历史,而仅仅是他最平凡生活的记忆。如今,这位老人用他的画笔,重现了北京过去的“记忆”。无论是胡同的变迁,还是本真的庙会,廖增保都用他的画笔予以重现。而对他来说,如果人们可以从他的画中了解北京的历史和过去,那就实现了他的愿望。
近日,在海淀区美丽园社区中心广场举办了一场名为“北京胡同记忆”的油画展。画展上展览的几十幅油画,内容从胡同变迁,到北京庙会,再到故宫午门,每一幅画都反映了北京在一个特定年代的历史风貌。
在会场上,一位中气十足的老者在向观众介绍每一幅画作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这位老人就是这些画作的创作者廖增保。一个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在北京生活了七十多年,自称是一个地地道道“北京油子”的北京人。
不想画深宅大院 更愿画百姓生活
在画作中,廖老着重介绍了一组由十八幅油画组成的名为《石碑胡同变迁》的组画。廖老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画中的石碑胡同原来位于六部口,今天已经找不到了。据廖老介绍,在原来的石碑胡同中,三分之一是四合院, 其他则是老百姓住的大杂院。廖老表示:“主观上我不愿意画大宅门,因为里面住的都是达官显贵或者富贾豪商,而我愿意画老百姓的生活。”
在他的画中,也还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冬天储备大白菜和集体观看露天电影,到后来因城市发展的需要,新规划的小区拔地而起,原本在胡同里的人的生活方式被完全改变。廖老说:“那个时候机关学校都要去郊区抢收大白菜,我在中学的时候就去抢大白菜。以前北京的冬天很冷,冷到可以把地都冻裂了。但是,我后来的画里基本没有画过冬天,因为现在的北京暖和多了,这说明什么?全球变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