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奇·幻想实验室是国内科幻奇幻IP转化平台,汇聚了幻想类IP、项目,以及新锐导演、编剧、概念设计等专业人才,还率先探索本土科幻电影的全新模式,为入围的创投项目提供从创意到视觉到影像的技术、资金和资源服务支持,并主办了惊奇电影创投会。
惊奇映像节创始人&总策划马贺亮认为,中国电影市场目前的工业化程度和创新意识,与其举世瞩目的市场地位是不太相符的,推动科幻电影的发展,也许正是加速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道路之一。
记者 郑洁
创投机制创新 强调科幻IP的转化
在首届惊奇电影创投会上呈现了遴选出的首批科幻项目——《拯救人类》《七重外壳》《时空乱流》面向业界的先导概念片。活动现场推介了将于一年内上映的科幻电影,同时,《你无法抵达的时间》《日覆一日》《无视者》《逃出忧山》等项目进行了路演。
据悉,首届惊奇电影创投会吸引与会者达500多人,汇聚的机构力量包括万达、乐视、传奇、阿里等众多业内一线影视公司,及科幻世界、科幻星云奖、微像文化、未来事务管理局等专业科幻内容平台。
“从好莱坞到日本、韩国,属于年轻人的亚文化、流行文化一直很兴盛,我接触了国内很多‘80后’‘90后’,他们在网络小说上的创作发展很快,相比之下,国内电影市场尚缺乏新亮点。”马贺亮说,我们现在的电影市场让人觉得没有新东西可看,有创作能力的新人也没大量出现。这两年科幻在中国的热度缘于科幻文学《三体》在国外获奖,国内电影圈对于本土科幻创作的了解是相对滞后的。
“电影圈人士对于科幻的理解要比文学圈滞后,另外,在整个科幻电影的开发流程也不熟悉,所以我们要进行一个大胆尝试。”马贺亮表示,这个尝试就是致力于打通幻想类内容与影像之间的界限,组合文学、科学、科技、影视、艺术等各个领域之间的资源,填补中国幻想类电影缺失的工业链条,希望是一次决定中国幻想类电影未来10年格局的尝试。他们会不断寻找适合中国观众本土科幻项目,如果投向院线风险很高,那可以在网络电影上进行尝试。
国内科幻生态究竟如何?
通过科幻创投会,对于国内科幻生态的了解,马贺亮介绍,做创投会时第一个发现就是国内电影圈真正热爱科幻,又懂得科学逻辑的人不多。另外,中国的编剧力量也比较薄弱,如果牵扯到科幻,一个新的编剧可能连科幻语境下人的行为动作都想象不出;从世界观、到概念设计到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所有环节都缺人,所以,这个平台就是要从各个领域为中国本土科幻寻找人才。目前,惊奇幻想实验室已经聚集了三四十个有志于做本土科幻的新导演。
据记者了解,很多科幻电影都在陆续动起来了。如正在制作的《疯狂外星人》,灵感就来自于刘慈欣的《乡村教师》;由王红卫指导、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也是由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日前传出消息,《从21世纪安全撤离》年中将要开机,这是一部时光穿越题材的科幻电影;无独有偶,科幻电影《拓星者》日前在新疆已正式开机。
据记者了解,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系列也已被影视公司一抢而空,科幻电影可以想见会是影视公司的重要方向。但会长期专注于科幻创作的影视公司并不多,张小北本人是一位资深科幻迷,他创办的北京十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据说会集中精力打造科幻、奇幻类IP。科幻评论家严蓬所在的竺灿文化也聚焦于科幻电影上。启明星影业在特效方面比较有优势,整个团队都有海外留学背景,对科幻的理解比较系统而深入。
距离好莱坞有多远?
提到科幻电影的本土发展,先要了解世界科幻电影的各个方面,其中绕不过去的就是好莱坞。目前,全球科幻电影基本都是好莱坞创造,从形态到美术设计,从整体表达到世界观呈现全是好莱坞最强,其具有极强的文化输出能力。
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改变变形金刚原先方头方脑和过时的乐高玩具的美学风格,经过一部部科幻电影的历练,转而成了金属生命体的概念,创造出新的繁复金属美学。
马贺亮认为,国际上科幻的整体发展其实跟“冷战”时代彼此之间的军备竞争、太空竞赛有很大关系。好莱坞电影工业之所以能发展到现在的水平,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开始尝试表现“外太空”“机器人”“怪兽”等题材,因此带动了整个电影工业的发展。近两年中国在“高精尖”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其实极快,但是中国的尖端科技与民间距离太远。“我们去看美国电影,即便不是《十月的天空》这样的科幻电影,也能强烈地感受到当时美苏太空竞赛和军备竞赛的背景下,国民对于航天科技的兴趣和展望。不管是何种类型的电影,只要与社会生态有关,便是与国家的科学教育理念有关。”
“中外电影在工业上的差距很大。好莱坞电影中的太空舱制作得十分逼真,内部能模拟太空舱操作,而中国影片里基本就是模型。《太空旅客》中吧台服务员的‘轮盘式’下体、马丁·斯科塞斯《雨果》中能画画的机器人,都是十分仿真的。”马贺亮说,在没有电脑特效之前,好莱坞的实体特效产业已经很发达。科幻电影是对电影工业要求最高的类型,因此科幻电影能够帮助本国电影梳理电影工业流程。如今,中国电影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科幻电影是很好的途径。
不乏好故事,难在视觉转化
在惊奇电影创投会的论坛上,电影概念设计师徐天华、编剧董润年、科幻作家陈楸帆、天工异彩影视科技董事长常洪松、PIXOMONDO创意总监唐国丰、资深影评人严蓬站在各自熟悉的角度上,就中国幻想题材电影的现状、科幻类电影创作的视觉前置以及中国本土科幻电影所需的美学体系等话题展开了丰富的探讨论证,各位嘉宾观点犀利独到,近两个小时的讨论,反响热烈,引发了业内的众多关注。
严蓬认为,其实早在刘慈欣之前,中国科幻文学一直以“亚文化”的面貌存在,并延续了几十年,产生了至少几百篇出色作品。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这些内容在与科幻电影的对接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深层原因是因为整个国产电影工业水平,诸如视觉转化等方面的困难等。
马贺亮认为,中外科幻的根源不同,西方科幻走到终极一般都会遇上宗教,就是人和造物者的关系。但在东方,古代道家的思想及中国式的哲学或神秘主义,与西方均不同。中国并不缺少优秀的科幻题材,但如何丰富并延伸出较长的故事、如何构建起适应本土情感和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作品,值得深思。
2007年开始参与国内科幻电影创作的导演徐天华重点谈了科幻“断代”的问题。他说,英国工业革命时,大众便对所谓的幻想十分好奇。英国、美国或德国有很多对各种文化类型极其敏感的导演,但目前,中国的导演群体大多对此类内容的价值判断并不敏感。
“我们的科幻题材跟美国文化不同。美国凡是科幻电影,50%会出现外星人。科幻这个类型的创作本质是探讨当代生活中人精神层面的问题和关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哲学思考。”徐天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