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洁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当地时间11月30日,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来,一时各界振奋。
二十四节气除了为中国文化和科技再添精彩一笔,也为各机构开发二十四节气的相应衍生品提供了强大助力。北京大观园管理委员会主任、书法篆刻家马俊潼就为中国邮政挥毫制作了二十四节气珍藏版明信片,还出版了《二十四节气与饮食》一书,他与二十四节气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缘又在哪里呢?
与二十四节气的两次结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为了应合中国邮政此次推出的珍藏版明信片,马俊潼挥毫书写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这套“二十四节气”明信片是公开发行的,作为文创产品在中国邮政的门市售卖,其同时具有珍藏意义。马俊潼认为,值得珍藏的不是他的书法作品,而是难得使用的世界非遗标志,这标志即使身列世界非遗目录也不一定能够使用,使用前应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起专项申请。同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版二十四节气的明信片,具有很大意义。
在此之前,马俊潼还于2014年与新世界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二十四节气饮食》一书,一经出版,1万多册一售而空。对此,马俊潼表示,当时正值《舌尖上的中国》开启了大家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极大兴趣,他也觉得,随着社会和人们逐渐步入老龄化,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怀旧,其实,“冬补夏藏”等传统的饮食讲究是非常具有科学依据的,而这些“讲究”不应该被随便丢掉。
马俊潼生长在北京市西城区一个特别传统的大家庭中,小时候就知道每到一个节气就会有好吃的。长大后,从事相关文化工作后,便开始树立“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意识。当时他本着做对文化发展有利事情的心态,以“记录者”的身份,从民俗传承的角度写书。“其实挺好写的,了解每个节气和当年父母让我们吃什么,另外,了解全国各地的人们在同一节气吃的东西,比如,山西人吃什么、广西吃什么等。我把自己当做一个记录者。”马俊潼说。
那时候二十四节气还未申遗成功,马俊潼从“习俗”角度写书之后,还曾想找医学专业人士合作一套二十四节气饮食类图书。“二十四节气既符合自然规律,也是古代人们对生活规律的总结,什么时令吃什么其实是很有讲究的。”马俊潼说。
文化如何变成财富
马俊潼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业时代的自然规律,具有实用性,是中国历朝历代人民在日常劳作中总结出的知识体系,并经千年实践验证了其科学性。这次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证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的贡献。因此,二十四节气也被定位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商业是智能型的行业,其实这也适用在文化的衍生开发上。大多数人只看出了昨天的机会,但文化如果要走向市场,就要研究今天和明天,要有前瞻性。”马俊潼认为,很多人认为知识并不能致富,其实是因为对知识的研究并不深入和透彻。
“我觉得应从国家层面开始做起,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挖掘,让它们传承有序,且不出现断代。”马俊潼认为,二十四节气不只是一种时节标志,它背后代表的自然科学,以及每个节气所对应的服饰、饮食、养生医学、文化活动等,均可延伸进行研究。如今,推崇文化产业走向市场,也应有成功的商业模式为各个节气做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