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董小姐,你的光环有那么一点刺眼

2017-03-23 08:31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董小姐,你的光环有那么一点刺眼

董卿说,21年了,似乎到了这样一个时刻去做这样一档节目。于是,我们看到了《朗读者》,一档文化味道十足的节目。

也许正因为21年电视从业经历的一路积淀、一次绽放,可以看得出董卿为这档节目做出的努力。然而,有些事,有时候恰恰会遭遇用力过猛的尴尬。对这档节目而言,董卿作为制片人,诚意十足,手动点赞;然而作为主持人,她似乎有点过于高调了,以至于有时会让人觉得喧宾夺主。

这档节目,氛围是沉美的,节奏是舒缓的,交流是真诚的,让你能够静静聆听,在文字里体味别人的一段人生,而后在回味中审视自我,找寻自我。它满足了大众对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众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然而,随着节目播出期数的增加,观众的考评角度,开始从对这档节目价值引领的推崇、赞誉,渐渐过渡到了对节目形态的品评、审视。如我者,一开始不舍得不愿意不忍心去挑剔这档节目存在的问题,毕竟现如今荧屏综艺清流很稀缺,文化类节目回暖,是好事一桩。

有人说,《朗读者》更像是“朗读版《艺术人生》”,过于注重“者”,而淡漠了“朗读”……对此,节目总导演解释说,《朗读者》不仅是关于读书,深层的落点其实是情感,如果单纯倡导读书,那就把节目做小众了,“我们节目的全称叫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样的解释,我相信不是单纯的自我辩解,而是节目真实的初衷与定位。好吧,此处表示赞同。

不过,纵观中外,优秀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应该都不会是一场“主持人自己的秀”吧,可是为什么感觉《朗读者》有这个危险呢?

且看每一期节目开篇的先导式小短片,俨然是董卿“迷你MV”,极尽唯美、诗意、鸡汤画风。节目正式开场,董卿的出场方式也极为隆重,极具仪式感,又是逆光,又是“走秀”,堪称浓墨重彩。相比之下,嘉宾的亮相是出现在“过道”里,总让人觉得有些仓促。每每这个时候,坐在电视跟前的我,总抑制不住想给节目组打个电话,“拜托,能不能让嘉宾的登场也闪亮一点点?”

到了嘉宾访谈环节,董卿的镜头和嘉宾的镜头切换频次几乎对等。或凝眉聚神,或低头莞尔,或双眸含泪,或爽朗大笑……通过各种特写镜头的捕捉与再现,董卿的美、董卿的魅,尽展无遗,然而却总是让我从嘉宾的讲述中“出戏”。

说实话,放眼当今主持界,董卿的优秀少有人能够比肩,她对谈话节奏的把控,对节目嘉宾的引领,对情感表达的升华,都日臻成熟与完美。然而,纵使她尽力在镜头前很“自然”地说着平常不说的话,但我还是觉得她在“端着”。面对各路嘉宾,上至大企业家,下至小创业者,大到演艺明星,小到普通素人,她仿佛能参透每一份情感、每一种人生,然后以看透一切的智者的语气,进行点评和总结。

当然,这不是董卿的错,因为她或许本就是一个活得很智慧、很通透的人。这只是《朗读者》节目形态构造、诸多节目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呈现的一种效果。    

一档综艺节目,主持人自带光环和品牌效应,当然是好事,可以在短时间内吸粉,然而无限放大、彰显主持人的符号价值,也可能潜藏一定的风险,那就是节目自身的造血机能以及“地基”稳固问题。高级的主持人,辅以高品质的制作,那才是真正高档而高寿的节目。董小姐探寻追求“高而不冷”,值得点赞,只是有时候可能因为过于追求某种效果,反而距离目标稍稍有了一点点偏离。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李红艳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