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综艺是戏曲的回春散吗?

2017-03-07 08:33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综艺是戏曲的回春散吗?

最近几年,荧屏上最火爆的除了宫斗剧,就得说综艺了。面对网络传媒的巨大压力,电视给自己打了两剂强心针。别说,效果还真不错。尤其是学习了日韩台湾的综艺节目经验之后,一些主题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火遍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视这个“夕阳产业”自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元素被吸纳了进来,这其中就包括比电视还要“夕阳”的戏曲。从央视的《一鸣惊人》、《叮咯咙咚呛》到地方主办的《越女争锋》(央视播出)、《伶人王中王》、《国色天香》、《寻找好声腔》等等,不一而足,眼花缭乱。

热闹是够热闹了,热闹之后呢?

戏曲演员台上魅力四射

综艺里手足无措

“一道汤”是一句戏曲行业的老话。意思是表演缺乏个性,节奏缺乏起伏,对不同人物处理缺乏区隔等等。“一道汤”是戏曲大忌,归根结底,源于演员不够勤奋或能力不足。面对戏曲综艺看似红红火火的局面,我想起了这个老词儿。

今天的戏曲综艺,就是典型的“一道汤”。趁着综艺真人秀热,国学复兴,把这两样东西捏在一起,希望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很可惜,大部分节目是一加一小于二的,甚至有的可以说一加一小于一——不但没帮忙,反而添了乱。我想,这大概也是由于节目的主创不懂戏曲或者不够认真勤奋吧。

艺术不是橡皮泥,捏在一起并不那么容易,要两样都懂,两样都爱,才能捏出好结果。而如今的大部分戏曲综艺节目,都是拿来主义,只能说“综艺其外,戏曲其中”,但两者谁都不挨着。其实,参加节目的不乏好手、高手和奇人,他们可以在舞台上魅力四射,可偏偏到了综艺节目里,呆若木鸡,手足无措。大部分戏曲综艺变成了戏曲展示段落+综艺娱乐段落的简单粗暴的加法。戏曲观众觉得外行,综艺观众觉得土气,你说尴尬不尴尬?尴尬还在其次,本就是“夕阳产业”,再失人心才是更可怕的。

我们不妨看看那些最火的综艺节目,其实成功也并不算难。要么像《中国好声音》那样用实力说话,台上台下都是业界顶级,没有花头,干干净净;要么像《爸爸去哪儿》那样用努力说话,做足功课,无限细化,挖掘到足够的看点。

是不是戏曲太老,综艺太新,根本对不上?不是的。再老的艺术也有穿越时代直指当下的美好共性,再新的包装形式也有不装不吹,动人感人的做法。关键看懂不懂,会不会。

顶尖名家的大旗

不能一言不合就放倒

有的人对戏曲娱乐化嗤之以鼻,反对创新和营销,觉得传统艺术应该有自己的身份。对于这种言论,我不能苟同。且不言戏曲从业者要吃饭,有正常的名利需求。就从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上看,和时尚流行文化相结合也是必由之路。难道应该以爱之名加速戏曲走进博物馆吗?这是荒谬之极的。事实上,这些传统艺术从来都非常重视营销和炒作,民国时期戏曲的炒作花样百出,八卦满天飞,和今天的娱乐圈比也不遑多让。

我们就举一个例子,谈谈老前辈是怎么炒作的,再看看今天的戏曲综艺误区在哪儿。

眼下最热的戏曲综艺得算山西台的《伶人王中王》了。看得出来,电视台请来了各剧种的当红名家前来PK,力气下得不小。可这个模式,恰恰是非常失败的,甚至是有失尊严的。几位本剧种中全国顶尖的名家拿出代表名作,却被PK下去了,为什么?这些落选的艺术家哪里不好?顶尖艺术家都落选了,不顶尖的还值得一看吗?如果京剧选手胜了川剧选手,是不是川剧就不如京剧?再有,评委虽然也是著名的与戏曲相关的达人,可即使评委是老艺术家,又怎么点评跨剧种的演员?您真懂那个剧种的唱腔吗?演员三两分钟的表现就能代表个人水平了?许仙的一段唱和高宠的一套身段又怎么比哪个好?这样的传播,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叫“互相伤害”。

所谓选秀,应该从那些业余爱好者,或者青年演员中选拔;如果是请名家来PK,则应该赛专业之外的趣味项目,这样才既保有对艺术和艺术家的尊重,又有娱乐看点。比如,即使像《我是歌手》这样的名歌手PK,参赛者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二线或稍过气的艺人。顶级当红艺人绝不参加这样的选秀,伤不起。不仅个人伤不起,行业也伤不起。所谓爱惜羽毛,也是一种行业尊严的底线。大旗不能一言不合就让人放倒。

有人会说,当年的“四大名旦”不也是顶级艺人选秀吗?好,咱们就来学学老前辈是怎么玩选秀的。第一,“四大名旦”的投票方式是观众投票,说白了,选的不是“水平最高四大名旦”,而是“最受欢迎四大名旦”,毕竟每个人有个人喜好的权利。再者,当年四大名旦的评选,选的并不是人,而是戏。规定每人必须以一出新戏参选,比如梅兰芳演的是《太真外传》,尚小云演的是《摩登伽女》。其实所有人都知道选的是人不是戏,可为什么必须要拿四出新戏出来?这就能有效地避免尴尬,并非直言某人艺术不如某人,而是剧作不太给力,或者角色不受欢迎。这样既能保住整个行业良性竞争的格局,又能提高热度。看来我们今天的娱乐业者,还不如当年的老前辈想得明白呐!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