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新诗百年 自由的灵魂不死

2017-03-07 08:15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新诗百年,自由的灵魂不死

一九一七年二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两只蝴蝶》,与此同时,刘半农、沈伊默、周作人等亦有白话诗在《新青年》发表,不久之后,胡适再次发表诗歌改革理论文章《论新诗》,并出版了第一部个人白话诗集《尝试集》。这一系列的现象,被称为“诗界革命”,同时也被认为是新诗的开端。

到二零一七年,中国新诗已经走过百年,百年之中,多少风云人物、多少璀璨诗篇,在历史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但同时,诗歌也从文学最重要的体裁,渐渐变得边缘。

诗歌,从打破束缚开始

百年新诗的历程中,胡适并非开风气之先的人,早在胡适之前,黄宗宪、梁启超等人就已经开始主张和呼吁诗歌的革命,著名学者、中国现代诗歌研究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说:“胡适发表《论新诗》,出版《尝试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打开新诗的局面,因此他被视为推动新诗出现的标志性人物,这是有道理的,但其实,新诗的出现在此之前,已经有了根源和征兆”。

甚至“诗界革命”这个词汇也并非从胡适开始,早在1899年,梁启超即提出“诗界革命”的命题,并提出“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的诗歌主张。1902年,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再次修正“诗界革命”的含义,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 

吴思敬说,“梁启超的主张,和之前黄遵宪等人的新诗实践一脉相承,同时又总结他们在新诗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黄遵宪是清末著名的诗人,也是诗界革命最早的提倡者之一,著名的“我手写我口”即出自黄遵宪的诗中。黄遵宪提倡不受古文束缚,以口语入诗,“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他认为古代的诗歌亦是平常口语,只是时间让它变得古拙难懂,今天的口语,五千年后谁说不会成为难懂的古文呢?黄遵宪的这一主张受到康有为、丘逢甲等许多当时名士所赞同和支持。吴思敬说:“在当时那个现代化已经敲开中国的大门的时候,黄、梁等人,已经意识到旧体诗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了,需要一种打破传统束缚的新的文化,使中国人的精神有破茧重生的力量。黄遵宪是形式革命的代表人物,而梁启超更重视精神的变革,主张革其精神,而非形式。”

新生,背后是人的觉醒

尽管“诗界革命”早已开始,但真正完成,却在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诗歌的变革也真正有了实现的基础。吴思敬说:“诗界革命的实现,有两个基础,一个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皇权制度,把人从皇权时代的思想教条中解放出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另外一个是国外自由诗论的进入,惠特曼等一大批现代诗人的作品流入中国,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尤其是胡适他们这些年轻的留学生,在国外直接接触自由诗体,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诗歌新视界。”

皇权崩溃,皇权制度下的诗教传统也随之崩溃,再加上外来诗论的影响,新诗的诞生已经万事俱备,吴思敬说,“新诗出现在清末民初,五四时代,绝非偶然。”

新诗的出现是大时代的必然,胡适把文艺的复兴和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认为诗歌的革新,是人性解放的标志。郁达夫也同样指出,五四的成功是个人的发现,诗体的变化,是人的觉醒在文艺理论中的反应,“从前人是为君父为道而存在,现在人为自己存在”。

吴思敬说:“诗歌的变化,恰恰是那个时代社会变化的体现,胡适谈的是诗,出发点却是人,打破了旧诗体的束缚,其实是为了打破精神的束缚。今天看来,胡适的诗不能说达到了多高的水平,不见得就是伟大的作品,但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正如我们谈论胡适他们的新诗,未必有多高的艺术水平,但却不能否认,新诗诞生的背后,正是人性解放的渴望和努力。”

现实,无法回避的联系

诗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文学体裁中最重要的一个,同时更是传统教化的承载者,即“诗教”传统。而新诗的出现,却并没有完全改变这样的局面。

新诗又被称为自由诗,新诗的起源和发展,也和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人性的解放、精神的自由有关,胡适的新诗主张思想解放,艾青则清楚明白地指出,“诗和自由是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诗的声音即自由的声音”,吴思敬说,“那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出于诗的自由本质的理解,选择了自由诗,也表明了诗人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不过,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时代里,谁又是真正自由的呢?“新诗一开始,就和那个救亡图存的特殊时代有割不断的联系”,吴思敬说。

军阀混战、列强入侵,中国近代史中,始终伴随着救亡图存的主题,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尤其如此。吴思敬说,“诗人们尽管追求自由诗、追求灵魂的自由,但实际上或自觉或被动地服务于当时的现实、政治。这又和传统的诗教有了某种意义上的相似和联系”。

尽管依然有一些诗人坚持诗歌的纯粹,拒绝诗歌和现实、和政治产生联系,但其实也无非是另外一种政治态度。“战争、救亡对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它不能成为纯粹的文艺变革,而是和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坚持自由、审美独立的诗歌,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影响,被遮蔽的独立性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民族危亡的关头,救亡图存不仅是所有中国人的责任,也是诗歌的责任,“当时包括一直坚持诗歌的独立性的,也提出诗歌要向现实靠拢,比如著名现代派诗人徐迟,提出‘放逐抒情’。”

特殊的时代中,救亡的命题下,诗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吴思敬说,“诗人们不约而同地强调诗歌的实际效用,打击敌人、教育人民,唤起人民自信自强的精神。这是诗歌在那个时代的使命,也是诗人们理想和责任的体现”。

不过,现实对诗歌强大的干预力量,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依旧顺延而来。吴思敬说,“战争时代出现和强化的诗歌为现实服务的特征,顺延到了1917年文学时期以及后来的文革时期。这使得长期以来,诗歌中个人缺失,诗人缺乏表现世界、表现人的内心的丰富手段。甚至一度出现浮夸、假大空等现象。这是一个沉重的历史教训。当然,也一直有一些人坚持发出内心真实的声音,但毕竟太少了。”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吴思敬说,“从噩梦中醒来的人们,对前一时期的那些浮夸、假大空、伪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进行反思。强调诗人要说真话,要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这其实也是五四以来新诗的自由传统的回归”。

中国新诗发展史

1917年2月

开端:《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现代诗歌诞生,次年再次刊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白话诗。

1921年7月

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社团成立,代表诗人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1922年3月

湖畔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诗社,形成了历史上的湖畔诗派。

1923年

新格律诗派/新月派: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成立新月社,提倡现代格律诗。

>>>大诗歌观 新诗没有衰落

>>>百年新诗十大诗人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周怀宗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