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新的文学思想大爆发,评论家们称之为“新时期文学”,那个时代里,诗歌亦出现了新的辉煌,朦胧诗、先锋诗、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一起涌现,中国诗歌出现了短暂的辉煌,一大批诗人被人们记住,海子、北岛、舒婷、于坚……
但到了上世纪末,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文学开始退潮,诗歌不再成为大多数年轻人们追逐的梦想,越来越多的人感叹,诗歌衰落了,新诗衰落了。
新诗真的衰落了吗?在吴思敬看来并非如此,“应该有一种大诗歌观,新诗、现代格律诗、剧诗、歌词、散文诗等,喜欢读诗写诗的人,仍旧很多,不能说衰落了。”
新时期,诗歌的辉煌
改革开放后,新时期文学开始,诗歌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文学形式,有人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里,“没人不写诗,没人不读诗”,或许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社会的开放、思想的解放,无疑给诗歌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吴思敬说:“新时期的诗歌,也要看到港台诗歌的发展和状态,以台湾而言,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出现了余光中、哑眩、郑愁予等著名的诗人。同一时期的内地,诗歌重新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有些跨越时代的诗人重新开始创作,另一方面,年轻人开始崭露头角,典型的如朦胧诗人,这些诗人甚至在上山下乡时开始创作。他们没名没利,同时也没有太多的刊物刊载。很多时候都是手抄本,大家互相传阅、交流、学习。刚刚改革开放时,诗人的创造纯粹是为了心灵的自求,渴求心灵之间的对话。”吴思敬人为,朦胧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意味着长期以来,诗歌作为工具的状况变了,不能说过去了,至少动摇了。”
朦胧诗后,大学生的创作延续着朦胧诗人心灵解放的道路,“他们可以成为第三代诗人,即在舒婷、北岛后出现的,海子、于坚、伊莎、那夜等,他们的创作水准极高,甚至可以与五四时代的相比。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又出现了一批新的诗人,他们又有不同的创作方法。”许多人认为新时期是诗歌辉煌的年代,但在吴思敬看来,“五四时期的诗歌,经历百年的沉淀和筛选,很多已成经典。新时期的诗歌,其实正处在经典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时间,把那些真正的经典筛选出来。”
成败论,新诗成熟吗
百年历程,新诗的发展历程并不顺利,尽管新诗留下了许多著名诗人和作品,但依旧有不少研究者和诗人认为,新诗至今尚未真正成熟。
新诗以自由为名,但并不意味着新诗没有自己的传统,吴思敬说,“一些学者认为,旧体诗有严格的格律,有特定的审美规范,因此比较容易判断一首诗是不是好诗,新诗没有自己的审美规范,所以很难判断好坏。我觉得并非如此,新诗也有自己的传统。首先,外在的形式上,要分行,散文诗不分行,所以一般把散文诗单独列出来衡量。其次,内在的表达,新诗强调自然的叙述,内心真实情感的探索和表现。所以,新诗打破了旧的格律,但亦有自己的审美,正如闻一多提出的三美,诗歌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如果说旧体诗如穿制服,整齐划一,新诗就如量体裁衣,人人不同,里里外外都是新的,每一首诗都是新的形式,不与自己重复,也不和他人重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诗其实比旧体诗更严格。就好像徐志摩,他的,就有人认为不是新诗,更像现代格律诗。其实不是这样,没有沙扬拉拉体,也没有再别康桥体,它们都是唯一的,徐志摩自己写诗,也不会按照《沙扬拉拉》《再别康桥》的格式再写一首相似的。”
自由是新诗的灵魂,但自由并非没有审美,吴思敬说:“其实,戴望舒、艾青都有这样的特点,力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他们的自由,贯穿于思想和形式,追求最高的审美。”
新旧观,诗歌的沦落
从传统诗歌到新诗,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新诗无疑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传统时代,诗歌无疑是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但新诗的时代,诗歌的地位显然不再至关重要。
是什么让诗歌的地位下降了呢?吴思敬认为这和时代的发展有关,他说:“人类文明的早期,诗歌、音乐、舞蹈是不分的,它们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中国的先秦就已经出现了《诗经》《楚辞》,同时代的西方诗歌还承担着记史的作用,中国的诗歌已经开始更加专业,不再承担记史的功能,更注重抒情、言志、教化等,到魏晋南北朝更加高峰林立,虽然后来出现了古代叙事文学如唐传奇,宋元话本等,但诗的地位一直没有被动摇。”
技术的进步带来的阅读趣味的变化,“印刷术的改进,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小说这种更适合叙事的体裁开始流行,读诗的人变少了。同样的道理,现在电视、电影普及,小说读者少了,人们可以在电视前看两三个小时,但看小说两三个小时的有多少人呢?”
创作者减少了,读者减少了,但并不意味着诗歌没有受众,吴思敬说,“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选择也多了,诗歌读者减少可以理解,是正常的,但并不是说没人爱诗歌了。比如最近诗词大会引发的潮流,不论是青年、中年、老年人都爱看,不但说明诗歌的读者仍旧很多,也说明诗歌并非小众。”
大视界,新诗没衰落
新世纪以来,太多文学没落、诗歌没落的叹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愈加退后,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吴思敬认为,仅仅从旧体诗、新诗的角度去看,并不全面,现代人应该有更广的视界,有一种“大诗歌观”。
“事实上,观察诗的现状,除了看新诗之外,还要看现代人写的格律诗,这个群体非常大。第三,还有一种剧诗,很多剧中的台词,某些段落单拿出来,本身就是诗。第四,还有一个非常庞大的领域就是歌词。最早的时候,诗、歌是不分的,今天我们还在用诗歌这个词汇就是证明。古代的很多诗词曲都是可以演唱的。今天的流行歌曲中,有些非常好的词,本身也是好诗,谢冕老师曾把崔健的《一无所有》选入百年文学经典,即是证明。第五,就是散文诗,一般来说,散文诗不算新诗,它不像新诗那样分行,但写出来诗意盎然。”
21世纪以来,尽管诗歌衰落的声音不绝,但因诗歌而出现的社会热点却并不少,远到梨花体被吐槽,近到余秀华成名……但吴思敬认为,这些事件化的诗歌现象,“看似是热点,但没有太大意义,绝没有《尝试集》出版那种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媒体批评的时代,媒体的特征决定了要抓热点、要吸引眼球,追求的是新闻效应、点击率,而不是诗歌的本质,比如赵丽华,也不是她所有的诗都是那种风格,更不是她自己想要创作一种新的体。再如余秀华,对她的评价非简单的一句话,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她面对生活的苦难,只有诗歌才是她抒发内心的工具,我们应该看她的未来,而不是抓住只言片语大加传播和炒作,甚至对当事人冷嘲热讽,这是对诗歌没有什么好处”。
1925年
早期象征诗派: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出现。
1935年
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孙作云首次提出现代派概念,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1956年
现代派/新现代主义:纪弦号召诗坛同仁组成现代派提倡新现代主义,掀起自由诗运动及现代诗运动。
1957年1月
《诗刊》:臧克家等诗人成立的专业性文学刊物《诗刊》。
1978年12月
《今天》:北岛、芒克等创办《今天》,推出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江河、严力等朦胧诗人的作品。
80年代
神性写作:以绝对精神为创作原则所形成的一类诗歌,其代表诗人有海子、骆一禾、戈麦等。
1987年
知识分子写作:西川、陈东东、欧阳江河等提出的写作概念,代表诗人有西川、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