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时间:2017.3.2-5.31
地点: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穆克在他的小说《纯真博物馆》中写道:“真正的博物馆是将时间转化为空间的地方。”用这句话来概括本次大展,再准确不过了。
当你步入国家博物馆的展厅,可曾想到世界历史200万年的时光已经浓缩在这里。当你的目光从一件展品移向另一件展品时,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秒钟,但从人类在地球上的演化史来讲,也许就是千年。
缘起
用100件文物讲述跨越200万年的世界历史,尽可能地涵盖地球上所有地区出现过的文明。这个绝妙的创意源自大英博物馆与英国广播公司四台在2010年的一次极为有意义的合作。这是一个系列广播节目,由BBC制定讲述规则,再由电台的工作人员与大英博物馆的馆员从800多万件馆藏中遴选出100件(组)文物,时间的跨度是从大约200万年前人类起源直至今日。
时任馆长的尼尔·麦格雷戈用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来描述当初的心情。从文物的筛选到相关内容的撰写,再到全世界的巡回展览,这确是一项难以想象的浩大展示与宣讲工程。其间,大英博物馆动员了100多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了一本名为《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的书籍,费时4年。
这个穿越200万年时空的文物展,见证了在过去200万年中,人类如何改造世界、世界又是如何塑造人类的漫长历程。
自2014年巡展正式启动,这个展览已经到过阿布扎比、东京、九州、神户、佩斯、堪培拉等地。如今,这个深受全世界好评的展览,在转了一大圈后,终于来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活化
要让沉默的物品“复活过来”,讲述人类在发展历程中点点滴滴的往事,这是所有的博物馆必须考虑的事情。物品要讲话,只因文字特有的不可靠性。
用文字的方式表述人类的过去,即用文献解读以往的历史,对于现代人,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做法。然而,这样的记录往往带有很大的偏颇。文字材料可能具有欺骗性。看似真实的记载,可能已经掺杂进了个人或族群的看法,导致这些史料在很大程度上失真。若想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书写是人类在长期发展后才达到的成就,没有文字的历史远远超过前者。自古以来,人类在表达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不仅仅是文字,也包括物品。让人类发展史上留下的物品来传达自身所携带的那一部分讯息,在这个展览筹备之初,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胆创想。让今天的我们紧紧围绕每一件文物,借助于考古学、人类学、现代医学、信息技术等等学科所建构出框架,构建出它们的前世今生,尽管任务既艰巨又繁琐,但舍此无有它法。通过经历了不同世界的物品来讲述历史,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人类发展的本来面目,这正是“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的出发点与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