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岩画中关于大型祭祀场面的画面

花山岩画中关于大型祭祀场面的画面

对于神秘的事物,我们总是很好奇,我们想探知过去,想看见未来。尤其是在生活中遇到搞不定的问题时,谁不想快点儿渡过难关?星象、占卜、八字、释梦等便是一些人在当下生活失去掌控时,试图与未知空间产生联系并获得帮助和启示的途径。这种心理,其实和祭祀产生的根本是一样儿的,寻求庇护和帮助。我们今天就来简单聊一聊这个很古老的典礼——祭祀。

《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中国古代社会,能打仗打胜仗才可以保家国、拓疆土,是兴亡大事。而祭祀也被当成邦国的头等大事去执行,而且作为一项国家制度存在,上到统治者,下到平民百姓,都要祭祀,否则忽略祭祀,甚至会因而成为大国征伐的借口,商汤起而反抗夏桀时就从葛国开始征伐,“葛伯不祀,汤始伐之”。

那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真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原始社会人类蒙昧初开,飞禽走兽不认识打不过还得时时防着,高山爬不过去,大河跨不过去,下场大雨家就冲没了,吃个果子可能就毒死了,生个孩子也可能要了命……阻挡不了的生和死,以及时不时发生的天灾,当然也有喜悦的事情,比如狩猎和繁衍,然而这一切让他们喜怒哀乐的事情都是这么难以理解和掌控,让他们觉得干啥啥不行。可是如果不是自己能掌控的,那一定总得有人掌控吧——于是,他们想象和创造出无数拥有人格化意志的神,不同的神各司其职,同时庇佑并约束他们。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漆瑟彩绘巫师乐舞(摹本)

接下来,人类多了忌惮的同时也多了些安全感,这一切都来自于神灵。但面对人类创造出的神灵,人类必定是被动的。神灵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人类必须要恭敬崇拜尊奉,不给其制造麻烦,才能让其庇佑自己一切丰顺。这样的心思不说出来神灵怎么能知道呢?所以就要通过一个能充分表达心意和诚意的仪式,便是祭祀。

什么是祭祀呢?对于祭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么解释的——   

“祭”者,“祀也,从示,以手持肉”,表示该字的上半部形态有如手指撑开拿着肉,为神灵吃。   

“祀”为“祭无巳也,从示,巳声”。“巳”为十二地支之一,在上古物候学中,“巳”与四月相配,表示物生之盛,既盛则有终,终则反始,尽则复生,生生不息,所以“无巳”就是没有穷尽的意思。

同时,为了实现人类与神灵之间的沟通,还需要一个媒人——祝,“祝”像祭祀之人跪于神主之前张口向上祈祷的形状,就是主持祭祀活动,向神祈福祝福的那个人。

此外,祭与祀中都出现了“示”。《说文解字》中解释:“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这个“示”就是代表神灵受祭的对象,即神主之形,引申指神。

分别为祭、祀、祀、示、祝

人类希望通过祭祀与神灵产生感应和交流,表达自己的虔诚、崇拜与感激之情,同时献上礼物,并希望继续获得庇佑和祝福。说白了就是我对你这么好,你也要保佑我好啊——这就是祭祀二字最初的涵义吧。

祭天地 祭鬼神 祭先祖

祭祀用的酒杯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祭祀对象也越来越多。周礼一开始就将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等三类,包括天地神灵、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社稷、五帝、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祭先王、先祖,等等。人们相信祭祀祖先神明可以得到保佑,如果天降灾祸估计是神明发怒了,所以古人对待祭祀慎之又慎。

其中,祭天可不是一般人能祭的,祭天的人必须有天子的特权。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到了周代,周王有了“天子”的称谓,他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同时也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后代的祭天礼一般按照周礼制定来进行。      

祭完天,还要祭地,也就是地祗。华夏先民是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农业民族,土地信仰在其信仰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土地可以保障人类的衣食住行,一定要祭。社(土地神)、稷(谷神)、五祀(五行之神)、五岳(泰、华、恒、衡、嵩山)等,都是地祗祭。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         

祭此外,古人相信人死为鬼,因此人鬼最开始是指逝世的祖先,后来泛指先圣先贤,历代帝王、先圣先师、贤臣、先农、先蚕、先火、先炊、先医、先卜等,无所不包。       

祭祀是件严肃的事儿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最早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只是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在崇拜对象的灵物前放置象征性食品以示感恩和崇敬,并由主持者来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希望得到庇佑。 

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祭祀也变得隆重而繁琐,同时祭祀的人所祈祷的也远不止平安温饱,还有了诅咒、权力、政治,等等。在我国先民的心目中,祭祀是神圣而严肃的,所以古人对祭祀场所、祭器、祭品及主祭人等都特别讲究,祭祀前后有许多的“必须”和“禁忌”。           

祭地现场的纪律要求极严,皇帝曾下旨:必须虔诚整肃,不许迟到早退,不许走动喧哗,不许紊乱次序,否则一律严惩。如果赶上一个粗心的家伙代皇帝行礼,估计后果会很严重啊!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五月廿四日,因恭修皇祗室内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亲王代行祭告礼,结果成亲王就真出了错,弄乱了行礼次序,结果被革职闭门思过,并罚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也真是够狠的。      

不过皇上对自己也是够狠的。清朝祭地仪式共分九个仪程,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总计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这么大的活动量还真是为难皇帝,所上了年岁后,皇帝就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据记载,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         

所以说皇帝好不容易将这么重大的一件事儿交给一个信任的人去办,结果还办砸了,不严惩才怪呢! 

古代祭祀用品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作为一种可以让先民在大地上安居的必备礼仪活动,祭祀是先民向神灵表达诚敬并试图与神明沟通祈求得到庇佑与指引的方式。浓重的仪式感背后,最终是出于对自己命运的关心,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古人心中的祭祀,它瞬间少了许多神秘感,多了烟火气儿。            

(千龙网记者 王双 文)     

责任编辑:张露汀(QC0001)  作者:王双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