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甸庙会妙处在“逛”
当然,过去的厂甸庙会,除了字画和古籍,少不了特色小吃、传统工艺、日用百货和儿童玩具等,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此各得其乐,各有所获。
厂甸庙会上的儿童玩具,过去称“耍货”,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如空竹、鬼脸、风筝、十八般兵器、泥人、面人、毛猴、不倒翁、鬃人、绢人、兔儿爷、泥兽等,样样齐全。厂甸庙会上年味最强的、最引起孩子们兴趣的当属抖空竹。老北京春节期间,街巷院落都会响起此起彼伏的空竹“嗡嗡”声。
而提到吃,在当时,一些名家老字号在庙会上摆摊设点,厂甸庙会也是京味小吃大荟萃:煎、炸、烹、煮、捞、切……各色食品应有尽有。什么豆汁张、茶汤李、爆肚王等应接不暇。
正因为如此,早年间,厂甸庙会成为老北京最受欢迎的庙会,这里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不仅有鲁迅、胡适、徐悲鸿、张伯驹、朱自清、张大千等文人雅士,也有无数老北京百姓在厂甸庙会上感受春节的喜悦。
说起年味,谈到厂甸庙会,也唤起我自己幼时对厂甸的记忆。
逛厂甸,滋味就在个“逛”字,可买可观,从容自得。那时,家长们忙碌了一整年,孩子们也写完了作业,春节一家人来到厂甸,一边品尝京味小吃,一边欣赏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传统曲艺。
对孩子来说,庙会也是北京传统小吃的大聚会。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还不够丰富,而在厂甸庙会可以品尝到色香味形俱全的京味小吃:雪白的艾窝窝、黄澄澄的豌豆黄、豆面裹着的驴打滚、炸时吱吱叫的灌肠和寓意深刻的年糕(暗喻“年年高”)等。
孩子们只是听到那悠扬洪亮的叫卖声,就已口水直流。虽然那个时候,人们并不很富裕,但家长们在过年时还是竭尽所有去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所以逛厂甸的孩子们很少有空手而归的。伴随着厂甸街上洪亮的叫卖声,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大人和孩子们,身着节日新衣,吃着京味小吃,透着新年的喜气。
厂甸庙会上,还有一些传统手工技艺给我留下非常深刻记忆,比如“吹糖人”,手工艺人在一个小木车上,架个小煤炉熬制糖稀,滚烫的糖稀在艺人熟练动作的引导下,瞬间被制作成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或其他造型,热腾腾的糖稀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否则,就会变硬变脆,那样就无法制作了。
厂甸庙会的标志性食品应属京味十足的糖葫芦。糖葫芦除了红彤彤的山里红,还有脆甜的荸荠、绵软的山药、糯黏的黑枣以及各种水果混搭而成的糖葫芦。另外长串大糖葫芦和大挂山里红是过年时厂甸独有的,平日见不到。大糖葫芦用长长的荆条穿成五尺长左右,糖葫芦的红果表面刷上饴糖水,顶部粘着各种颜色纸旗子。而大挂山里红像挂朝珠一样挂在孩子胸前,一边走一边拽下一颗塞到嘴里。
在厂甸庙会,还能见识到非常多的空竹技法。当时,空竹高手可以把空竹抖得如山响,还能把这些竹木玩具抛向空中,再将坠下来的空竹稳稳接住,继续抖。更有技巧者,可以玩出许多花样,如:“骗马”、“猴爬杆”、“抽汉奸”等。
如今,厂甸庙会的“民俗区”搬到了陶然亭公园内,而“文市区”依然在东、西琉璃厂一带,人们还能欣赏文艺表演、品鉴古玩字画。但对一些老人来说,每逢春节,他们最惦记的还是当年逛厂甸的往事,回味它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