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马队、鲜红的队旗、沉甸甸的行囊、各式各样的乐器和道具,仅这典型的“标配”,足以勾起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该剧一开场就艺术化地“复活”了当年乌兰牧骑下乡演出的生活场景。
此情此景让此次参演的当年乌兰牧骑老队员们感慨不已,也让观众深深地感动。乌兰牧骑,是活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文化轻骑队,被誉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乌兰牧骑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长期坚持扎根基层为农牧民服务,成为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舞台上,在欢快的音乐中,舞蹈演员用灵动的舞步和抑制不住的豪情跳起挤奶舞、骑马舞、擀毡舞,这些来自于草原的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独有的艺术方式传递着生活的热情。当年,乌兰牧骑创作出《顶碗舞》、《彩虹》、《鄂尔多斯婚礼》等一批优秀剧目,也记住了一批优秀艺术家的名字:德德玛、牧兰、拉苏荣、金花、敖德木勒、敖登格日乐、那顺。在这舞台上,人们也看到了此次带队来京的团长那顺,也听到了老艺术家拉苏荣和金花的动情演唱。舞台上,既有呼麦、长调这些古老的蒙古族艺术,也有年青一代用摇滚的方式唱出的《鸿雁》,让人们看到了艺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