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台洋溢着草原儿女豪情与柔情的情景剧《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在保利剧院激情上演,这支草原文化轻骑队将他们六十年来积攒下来的最拿手的好节目都集中在这台大戏中,为首都观众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草原风情画卷。歌好听,舞好看,情动人,这是很多观众看后的一致感觉。据悉,这台饱含情感的民族大戏是内蒙古代表团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剧目。
老团长那顺感动落泪
乌兰牧骑建队近六十年来,从没离开过草原田野,从没脱离过各族群众。他们与时代一路同行,与社会同步前进,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成为享誉当代的内蒙古民族文化品牌。情景歌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把乌兰牧骑为农牧民演出服务的真实场景再现在舞台上,以经典节目展示乌兰牧骑的品牌文化,以文艺轻骑、一专多能突出乌兰牧骑的独创特点,以现场演奏演唱增强演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以牧民祖孙对话串联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
这部戏曾于2015年5月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引起强烈反响。代表团团长那顺对记者说:“《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把乌兰牧骑成立60年来的所有经典精品节目组成这台晚会,去年这部戏在北京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为了这次进京会演,在保留了原先的经典节目基础上,我们又重新创作了很多新节目。为此,我们还专门组织主创人员深入牧区采风,特别是将全剧串联起来的老额吉的感人故事是采访过程中发现的真人真事。”
作为当年乌兰牧骑一名老队员,那顺表示,这次随团来京算上他在内有四五名老队员,其中包括老艺术家拉苏荣和金花。“1975年,我就在乌兰牧骑,那时候我们都会坐着马车拉着行李、服装游走于牧区之间,舞台上很多场景都是当年的真实反映。所以,剧中老额吉流泪的时候,我也流泪了,确实在那么困难当中我们一路走过来的。”
那顺表示,作为新一代乌兰牧骑,应该把这种吃苦耐劳、热爱集体、扎根群众扎根人民的作风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演员在表现真实生活
这部戏的编剧赵刚在接受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在展示艺术成就的同时,更想表达乌兰牧骑成立多年来,它与草原牧民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的关系。舞台上,观众见到的很多舞蹈都是从牧民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大家看起来很真实很有感染力。
赵刚透露,蒙古民族本身就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个人都会载歌载舞地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在自己家的毡房前大家一起联欢,所以新一代的乌兰牧骑不仅仅是演出,而是与牧民联欢,现场就像节日一样。舞台上的演员大多数是从牧民的孩子们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牧场和自己羊群,他们对草原的生活非常了解,所以挤奶、擀毡等很多舞蹈都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舞蹈演员乌日嘎也是一名来自牧区的女孩,她在台上激情地跳着挤奶舞、骑马舞等多支舞蹈。她说,自己从小在牧区长大,看着妈妈挤奶做农活,所以乌兰牧骑演的都是生活中的东西。舞蹈演员平时排练、练功很辛苦,一旦上了舞台见到那么多观众,就会尽心尽力地把内心的情感全部表达出来,那一刻所有的苦和累都烟消云散了,“我们平时都是开着大巴车在各个牧区穿梭,停下来就在大巴车前为牧民演出,有时候也去了解生活甚至帮助他们干活。”
乌日嘎兴奋地说,有一次乌兰牧骑去了她的家乡锡林浩特,在她家的毡房前演出,自己父母都是激动地流泪,他们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参加乌兰牧骑这个团队,他们为此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