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看点

       
 
 
 
 
   
       

我们需要读什么样的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记录整理者叶龙  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5月27日,钱穆版《中国文学史》研讨暨新书发布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88岁高龄的《中国文学史》的记录整理者、钱穆的学生叶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教授马勇、知名学者解玺璋、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杨早围绕“我们需要读什么样的文学史”这一主题展开热议。

1949年至1967年,钱穆在香港办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1967年,钱穆移居到台湾。在新亚书院时,钱穆开过两次《中国文学史》课程,每次一讲就是一学年。《中国文学史》是钱穆先生1955到1956年在新亚书院的讲稿整理而成的,全书31章,从中国文学的起源一直讲到清末章回小说,贯穿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体脉络,自成一套完整体系。 

“钱先生的普通话是无锡口音的,我也是浙江人,所以他讲的话我听得懂。”当年钱穆的弟子叶龙非常用心地做了笔记,保留了钱穆先生授课中最鲜活的口语表达,也留存了许多神来之笔。“读书要做笔记,每一本书都要坚持着看完”,正是钱穆对于学生的教导。这本尘封60年的钱穆版文学史面世后,受到中国文学爱好者的热切关注。    

“这是一本有情怀的论辩之书”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课堂实录转化为书籍需要有几个前提,第一是名人,第二是好课,第三是听得懂,第四是善于记录,最后有一个出版社愿意把它推荐给读者。按照陈平原教授的观点,《中国文学史》是符合这些条件的。“钱穆的《中国文学史》不是一本专业著作,是一个课堂的实录,让我们理解大学的课堂里面怎么来讲中国文学。”    

“1955年新亚学院学生的水平根本不行,学生的水平决定了老师的讲授。除了口音,还有实际水平,这部《中国文学史》是大线索的梳理,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陈平原教授说,“按照一个中文系教授来看,它的专业性不够,论述太简单,错误太多。它的好处就是外行人写给外行人读的文学史。”        

陈平原认为,钱穆在文学研究方面的造诣不够,值得关注的是他的性情与关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成为一个历史专家,不是钱穆的最高理想,他的最高理想是“通人”。他的学术论文分了十二个类,把整个中国讲进去。在一个专业化的时代,敢逆潮流。      

钱穆曾经处于边缘的状态,“今天我们认为他了不起,是因为最近二十年,整个中国思想学术潮流越来越后退,才会这么来看待钱穆的贡献,有点过分夸大他在历史上的影响。”陈平原说,“这是一本有情怀的论辩之书,它始终有一个假想敌。钱穆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这个精神和趣味,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个人写史不会观点打架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教授)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当人们看看惯了集体编写的四平八稳的文学史,那么个人写文学史从出发点、设计到评估,会有哪些不同?

“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意义,集体撰写史基本上都是项目,个性化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两年,我们做研究,发现在一本书当中观点打架,重大事件遗漏,这些也是集体撰史的问题。”马勇教授说,“个人写作可以规模很小,写个专史也好,会有一个整体性的思考,不至于被动的遗漏,是主动的这个东西不懂,就不写了。”      

马勇认为,钱穆的《中国文学史》提供了不一样的参照,当初儒家经典就是在演讲和记录之间表达学问。钱穆先生讲的是中国文化,从文言文到白话转变,诗经到尚书的分析,还是很值得观察的,反映了中国学术的本来面目。中国古代文史不分。在近代,学术专业化之前,中国历史学者写历史,同时也能写文章。司马迁的文笔也好,他写的《列传》当中,一系列的传记就是文学作品。   

文学史是经典化的批评        

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解玺璋认为,文学作品被写进文学史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是学者研究中,挖掘文学价值,把它安放在文学史的一个位置上,所以说文学史也是一种批评,是一种终极的批评,就是经典化的批评。

“这是文学史的一种批评,一个受很多集体化的影响,一个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它都是很乱的,用政治的概念,或者文学之外的概念,强加在上面,然后进行评价的,这个态度有的时不是纯粹的文学态度。”     

像钱穆先生这样的,或者其他带有个人色彩的文学史,提供了新的批评角度。“现在需要的是比较个人化的,能够体现某一个人,对文学史的这样一种态度,能够打破那样一种垄断,打破那样一种权利,把这个权利分散下放到每一个可以写文学史的哲理中。”解玺璋说。       

千龙网记者 纪敬 文图   

链接:人物简介

钱穆(1895-1990)    国学大师、一代通儒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1966年移居台北。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其专著丰富,达80多种,逾1700万言。      

叶龙    香港能仁书院前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前教授及前所长。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纪敬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