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粉丝戏剧?

所谓粉丝戏剧,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在业界,大家把热门网络小说IP改编的戏剧统统叫做“粉丝戏剧”。与过去由戏剧剧本或经典小说改编的戏剧不同,粉丝戏剧的目标受众和服务人群就是网络小说的粉丝,这是为特定的消费人群定制的话剧。

在这个IP肆虐的年代,网络小说IP的开发不只限于大银幕和小荧屏,粉丝戏剧作为网络文学作品的又一种衍生品,已经攻进了剧场。你可以说它小众,但它确实火了。

2013年7月17日,“粉丝戏剧鼻祖”《盗墓笔记I:七星鲁王宫》首演于上海人民大舞台,开启了网络文学作品进驻戏剧市场的先例,同时开启了粉丝戏剧的盈利模式。近日有媒体报道,《盗墓笔记》将再出续集,多媒体3D舞台剧《盗墓笔记外传:藏海花》将于今年7月28日至8月28日在上海进行首轮连续30场的演出,这已经是《盗墓笔记》系列的第4部作品。

对于热门IP的戏剧开发,《盗墓笔记》并非个例。《仙剑奇侠传3》今年4月将在沪首演,猫腻的连载小说《择天记》才刚开了个头儿,舞台剧《择天记-初入尘世》已经开演。这些源源不断的“续集”,逐渐勾勒出戏剧舞台“IP产业链”的发展脉络,及为其托底的“粉丝经济”的可观开发空间。

粉丝戏剧为什么会火?

作为粉丝戏剧的代表,《盗墓笔记》究竟有多火?据统计数据显示,仅第一部投资就高达3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常规话剧的5倍),第二部则近1000万;第一部共演出77场,总票房近3500万,第二部仅沪上首轮45场,就狂卷2000万票房。这一串数字,刷新了国内戏剧市场的多项票房纪录。据统计,观众绝大部分是原著的粉丝,其中有“死忠粉”一路跟着连看50场,“粉丝戏剧”的名声也就此打响。

1.粉丝群体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催生了粉丝戏剧

顾名思义,粉丝戏剧设定的目标受众最初便是小说的粉丝群体。一部网络文学小说被搬上戏剧舞台,首要条件就是它要有一定数量的粉丝群,否则就无法带来粉丝经济效益。可以说,是小说粉丝群体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催生了粉丝戏剧。

话剧《盗墓笔记》的出品方锦辉传播董事长孙徐春表示,之所以投资改编《盗墓笔记》,主要是看重小说巨大的商业价值。按照他的说法,被选定的作品首先要拥有千万级粉丝群,哪怕这些小说粉丝只有1%进入剧场,那么观众的绝对数也会远超通常意义上的话剧观众。他透露,《盗墓笔记》的“稻米”全国有1000万,上海就有15万,仅满足10万“稻米”就要演100场,这样就可以不那么担心票房。

对于粉丝戏剧的票房问题,北京宽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负责市场运营的丹阳也表示了相似的看法:“粉丝戏剧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基本的票房保证,粉丝不用培养。从市场需求来看,粉丝戏剧并不是小众戏,它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能被搬上舞台改变成粉丝戏剧的作品肯定是经过市场验证的,不管是从粉丝积累上还是口碑上。而且粉丝的积累是全国性的,这有对粉丝戏剧的巡演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包括对它的衍生品。”

同时,作为支撑粉丝戏剧的绝对主力,粉丝的需求显得格外重要,包括人设和剧情改编,都会参考粉丝的建议。据《盗墓笔记》导演刘方祺介绍,《盗墓笔记》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维护与粉丝的紧密关系,他们在网上开启“点将”模式,由各地粉丝的人数和热情程度,决定巡演的城市和日程。而且每场演出结束后,主创方还要根据粉丝的反馈对话剧内容进行合理调整,让下一场演出可以更好地呈现。

对于《盗墓笔记》话剧的火爆,《文学报》总编陈歆耕认为是借助了畅销小说《盗墓笔记》已经形成的品牌影响力和已经培养出来的大量受众。

是的,粉丝戏剧不同于传统戏剧,它更关心观众的接受度,所以粉丝戏剧只要瞄准一个群体——粉丝,做到让粉丝们喜欢,它就成功了。

2.粉丝戏剧充分满足了粉丝的心理和眼球需求

喜欢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戏剧,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愿意为它买单。愿意为了喜欢的事物以及它的衍生品去消费,这就是粉丝经济,粉丝戏剧其实消费的就是粉丝效应带来的粉丝经济。粉丝非常期待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可以呈现在舞台上,让自己以另外一种方式去亲近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粉丝的热爱与期待,便是粉丝戏剧的强劲支点。

当然了,只靠粉丝,粉丝戏剧是没法儿撑太久的,如果想长久地火爆下去,出品方能够制作出精良靠谱的戏剧产品同样重要。

精妙的舞台呈现对粉丝戏剧来讲,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盗墓笔记》话剧的导演刘方祺坦言,为了还原小说中充满魔幻色彩的地下世界,他们斥巨资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水幕、全息影像等最新舞台技术首次应用于话剧舞台,旋转舞台、升降台、纱幕投影、LED、烟雾鬼火、射灯、裸眼3D特效以及威亚技术等多方面配合,最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此外,粉丝戏剧还得把故事讲好。作为戏剧主体部分的故事情节,要忠于原著,同时又要有创新,即使是单独选取的一部分章节,也要呈现出完整的故事性。如果故事讲不好,粉丝干吗继续捧场!

3.液态属性让网络文学多元化呈现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只有和外界产生连结和互动的事物才会呈现出更强大和丰富的生命力。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当一部文学作品具有了液态属性,它便开始流动,一成不变再也不是唯一的选项。这部文学作品可以在流动和变化中制造出东西来,它可以衍化出网游、戏剧、动画、影视剧,或者音乐,等等。于是,它创造出更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因为爱所以更挑剔 粉丝抛出槽点

正因为粉丝戏剧的受众群体是原著小说的粉丝,所以他们最有资格去说花钱去看这个剧值不值得。鉴于《盗墓笔记》话剧这么火,咱们就拿它来说事儿吧。

对于改编自《盗墓笔记》的多部话剧,许多粉丝对其给出了肯定的评价:舞台效果很棒、演员很努力、加入了一些搞笑的梗、制作不断精良,等等,这些支持的声音从票房上就可以窥得一斑。

同时,因为爱之切,所以更挑剔,小编梳理了一下粉丝的槽点,大致有以下几点——

多媒体技术呈现的舞台效果很赞,但是舞台效果喧宾夺主,弱化了故事情节,音效有时盖过了演员们的声音;

故事讲得不行,剧情乏善可陈,逻辑稍显混乱,整体不太流畅,改动略显生硬;

人设和想象略有距离,有些粗糙,没看出什么表演艺术,削弱了演技的重要性;

看不懂,如果不知道原著还真是不知所云。

或许观众在吐槽的时候并不能做到完全客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其实这些槽点对于粉丝戏剧出品方才有更多的借鉴意义,如果制作能够更精良,简直是皆大欢喜。

粉丝能载舟也能覆舟,粉丝戏剧何去何从?

1.受众群体的特殊性也是粉丝戏剧的局限性

粉丝戏剧作为一个“新剧种”,它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受众群体上。

首先,粉丝经济带来的效应趋向于时间段落,可能过了某个时间段落,一部粉丝话剧的受众便会减少,甚至锐减,转而关注另外一部文学作品或者其衍生品,特别是在以追求技术、品质、服务等多种竞争方式的情况下,粉丝经济的短暂性影响逐渐凸显。

同时,粉丝群体的更迭将是必然,那么粉丝的审美、需求也会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是朝向更高级更完善发展。面对这种变化,粉丝戏剧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这其中将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一旦失去了粉丝的支持,粉丝戏剧将难以为继。

2.多媒体技术与戏的平衡

为了呈现原著小说中奇幻的世界,无法用非常传统的写意舞台的方式,因此粉丝戏剧会使用较多的多媒体技术,展现了更多舞台呈现上的突破。

但是,争议就出现在这里。多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会不会喧宾夺主,削弱了戏剧的故事情节呢?

“我觉得《盗墓笔记2》中多媒体用得太滥了。多媒体的‘多’和整台演出‘一’的关系没有很好解决。”上海沪剧院艺术创作室主任刘恩平认为,“影像战胜了表演,舞台剧是失败的……如果是戏剧的话,戏还是重要的。对此,粉丝代表吴玉琰表示认同:“看《盗墓笔记2》时,多媒体效果的确很震撼,但真的觉得整个故事情节反而弱了。这是我们一致的观点。”粉丝臧雍娥认为感悟人生也应该是戏剧重要的一方面,多媒体应该是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

如何在舞台呈现和故事情节上进行平衡,粉丝戏剧的出品方应该将观众的感受装进心里,谨慎处理。

3.粉丝戏剧将面临其他文学IP衍生品的竞争与威胁

粉丝戏剧只是文学IP开发的衍生品之一,众多衍生品还包括影视剧、游戏、动漫以及音乐等。当更多的衍生品呈现在粉丝面前时,粉丝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那么便不可避免地分流粉丝戏剧的观众,只是数量多少问题。

而且,从不同衍生品的“颜值”来看,话剧、影视、动漫、游戏都有各自的魅力——话剧可以让粉丝更近距离地感受现场的气氛,更容易被带入;影视剧可以制作出更完美的奇幻特效;游戏的参与特质很强大,直接将粉丝变成产品的一部分,既是消费者也是制造者;而动漫最大的优势在于能高度还原小说奇幻场景的同时,又能高度贴近小说主人公的形象设计,更容易贴合粉丝心目中对作品主角的人设幻想。

那么,当一部文学作品的IP开发链条越来越丰满、多元时,粉丝戏剧如何在重重竞争中争得存在感,并让自己在多角竞争关系中占有稳定的一席之地呢?

综合新民晚报、文汇报、百度百科、中国论文网整理报道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