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点

       
 
 
 
     
 
   
       
       

01到首博看“妇好”

       
             


商人笃信鬼神,认为占卜能显示神谕。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3月8日,“王后 母亲 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在首都博物馆一层B展厅与观众见面。

 

1976年在安阳殷墟宫殿区发现的妇好墓,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商代王室墓葬,墓中出土了1928件组精美的文物,其中许多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展现了商代晚期高宗武丁时期商王朝中兴、社会空前繁荣的景象。墓中丰富的随葬品、器物铭文,以及甲骨文对“妇好”事迹的记录表明,这位“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并且是一位传奇的女子。

 

本次展览包括“她是谁”、“她的时代”、“她的生活”、“她的故事”、“她的葬礼”等6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展示妇好传奇一生的三个角色:“一国之后”的社会角色、“王子公主之母”的家庭角色和“巾帼英雄”的历史角色。上展文物包括青铜器、玉石器、甲骨器和陶器共411件套,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博物院,部分文物属首次公开展出。

 

开幕当天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先生主讲《商代王后妇好形象的探索》,本次讲座将从多个角度,探索这位传奇女子的形象特征与风貌。展览开幕正值3月8日妇女节,北京市妇联将在首都博物馆为2016 年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的妇女同志颁发证书和绶带。三八红旗手将与预约观众一起作为首批观众进入展厅,由殷墟妇好墓发掘人郑振香女士、首博讲解员共同为大家讲述商代女杰的故事。

配合展览5月8日母亲节将举办“妈妈,我的女神”——“秀”原创手工作品活动,此活动不受年龄限制。


  玉马 始见于商,数量极少。这件玉马耳后有小孔,作佩戴系绳之用。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02大象活跃在中原大地

           
               


妇好铜罐 盛水器。腹外壁铸铭文“妇好”二字。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武丁将妻子妇好葬在宫殿区内、池苑之畔,既不忍夫妻阴阳相隔,又似依仗女战神守护社稷。多达1928件随葬品与妇好一同下葬,墓上建起了享殿,供武丁与后代追思祭拜妇好。随着商代喜好以 红色和青色为主,在首博展厅中模拟享殿1:0.95的比例大小模拟“享殿”。

                 

革命就是“变革天命”,商代是依靠武力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礼器有炊煮器、食器、酒器与水器四类,数量约占总数的44.8%,且半数以上铸有“妇好”或“好”的铭文,它们多是成对或是数件成组的。“从妇好墓出土的精美酒器验证了,商代人尤为好酒,这个风俗影响了王朝的走向。周王朝建立吸取了商灭亡的经验教训,世人不再酗酒。”首都博物馆专家冯好对记者说。

   

出土的大量玉器、玉人、玉兽体现了当时商代人的面貌和精神状态。玉鸟体现了部族起源的传说。玉象和玉牛说明了当时的气候环境等,与现代不一样,河南简称“豫”,因为商代时中原地区温暖湿润,还有大象栖息,自然环境好些,而今早已没有大象了。


《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于3月8日至6月26日在首都博物馆一层B展厅展出。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0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古代国家两件:一个是祭祀,一个是军事。“古人认为神能主导一切,女性能代替男性主持祭祀,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难得,说明了她的地位和武丁对她的信任。”冯好说道。妇好铭文的铜礼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大概是妇好生前主持祭祀时用过。显示出妇好曾经主持过祭祀典礼的经历。

 

冯好表示,商王朝是中华文明的成长期,那个时候与现在的封建集权制度不同,离氏族社会很近,制度还比较原始,统治是呈点状向外扩散,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时而打仗,时而和好,周边方国 通过臣服与商王朝形成同盟或分属关系,商王朝相当于“联盟老大”。妇好的任务就是帮助武丁对不服从商王朝的国家进行征伐,当时是征伐战争,现在看来则是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的历史功臣。

展厅里有很有趣的兵器,两件大铜钺一件重8.5公斤,一件重9公斤。器身呈斧形,刃口为弧形。曾有人传说妇好力大无比,使用大铜钺上战场,显然是被过分演绎了。钺在商代是武器也是礼器。妇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曾率军征伐夷、羌、土等方国,战功卓著。该钺并非实战兵器,而是妇好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石器时代部族酋长用玉石做钺象征权力,西方用权杖来象征权力。”冯好说。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6日。(记者:纪敬)


白玉簋 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切割成形,掏膛去余料,周身碾轧纹饰、抛光等一系列工序,耗时经年累月,体现了当时的琢玉工艺。这件白玉簋出土时,内有骨勺、骨匕、铜匕各1件。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04八大重器欣赏

           
             

 

 


妇好铜鸮尊

铜尊是大型盛酒器,鸮即猫头鹰。鸮尊在妇好墓中出土了一对两件,呈昂首挺胸站立鸮形,头顶羽冠,造型稳重雄奇。中空的腹部用以盛酒,鸮头后部为盖,盖上装饰的立鸟与夔龙兼做盖钮。鸮尊纹饰极尽华丽,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地纹上装饰了兽面纹、蝉纹、夔龙纹、盘蛇纹、鸮纹等多种纹饰。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昼伏夜出的猫头鹰在世界诸多古文明中被视为沟通人间与冥世的使者而受到尊崇,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更是被视为祥瑞神鸟。

 


妇好铜钺

新石器时代从石斧衍生出的玉石钺,由兵器和工具演变为权力的象征。夏商周时期的铜钺继承了玉石钺的这一功能,象征征伐刑杀之权,是将领的权杖。妇好墓共出土四件铜钺,是目前所见商代贵族墓随葬铜钺第二多者(最多者随葬七件铜钺),进一步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件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推测具有巫师通灵做法的涵义。虎食人纹下有铭文“妇好”二字。

 


司母辛铜方鼎

陶鼎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炊煮器,并逐渐被赋予祭祀礼器的内涵。夏商周时期的铜鼎是铜礼器的核心,甚至象征国家政权。方鼎出现于商代,成偶数使用。方形铜器冶铸工艺复杂,因而方鼎的地位高于圆鼎,商代方鼎一般出土于王室、高中级贵族墓葬,是权力与身份的象征。妇好墓出土2件司母辛方鼎,纹饰简洁大方,口沿下一周夔龙纹为主纹饰。铭文“司母辛”铸于口下内壁,意思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此鼎,“辛”是妇好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

 


夔首骨笄

笄用来插住挽起的长发,在古代男女都用,区别在于笄首的装饰不同。妇好墓出土骨笄多达499件,大部分出土于一个木匣之内,是妇好珍爱的饰物。夔首骨笄有35件,应属较为高档的发笄。夔口朝下,张口露齿,似在吞咬骨笄。夔就是龙纹的侧视图案。商代制骨技术和规模非常发达,殷墟发现了多座制骨作坊。目前在殷墟发现的骨笄数量已达2000件以上。商代的骨笄原料主要是牛、羊、猪、鹿等大型动物的肢骨,因肢骨骨形好、骨壁厚,便于加工、设计。

 


玉人

妇好墓出土玉人13件、石人2件,对于研究商代社会各阶层的服饰衣冠、生活起居都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件玉人呈现的是一位跽坐贵族。椅子等高坐具从唐代开始普及,在此之前古人跪坐在席、榻上,标准坐姿是跽坐,双膝跪地、脚背贴地、臀落踝上,手放膝上。这件玉人所穿的窄长袖有花纹短衣是商代贵族的流行服饰,头顶中心梳小辫,辫上似缚有发绳,“辫发”也是商代玉人常见发型。头顶有左右相通的小孔。两腿之间有一较大圆孔,可供插嵌。 

 


浮雕玉人

这件玉人作侧身蹲踞状,头戴高冠,冠型前高后低,说明身份显赫。冠上周边有扉棱,意在表现冠上所附的华丽饰物。上臂戴臂钏,张嘴似在说着什么。这件玉人衣冠考究华丽,神态倨傲,可能象征高级祭司、上层贵族等权贵。脚下有短榫可插嵌。

 


对尾鹦鹉

在殷墟宫殿宗庙区附近发现许多禽鸟类动物骨骼,可能为殷商贵族豢养的珍禽异兽。商人的这种喜好也表现在动物形玉器上。此外,上古传说中,商族的起源与鸟类有密切关系。《诗经·商颂·玄鸟》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殷墟时期,鸟纹广泛见于各种礼器和饰品装饰。这件对尾鹦鹉表现的既可能是以当时独特的透视法同时表现一只鹦鹉的两个侧面,也有可能象征某种神鸟。两尾相连处有小孔,可佩戴。

 


玉龙

龙是传说中的灵兽。中国最早的龙形象出现在六、七千年前的辽河流域史前文化,龙从诞生伊始便深深地打上了巫术与神话的烙印。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已在中国南北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华文明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夏商周时期龙纹是常见装饰题材。这件玉龙玉质莹润,头有双角,张口露齿,工艺精湛,憨态可掬。这种蜷体龙的造型在史前时期已出现。有专家认为蜷体龙取材于蝉、蚕等虫类从幼虫到成虫的变化过程,龙“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的神通就是由此演绎而来。妇好墓出土玉石器多达865件,如此厚葬既体现了武丁对妻子的宠爱与不舍,也揭示了妇好生前丰富多彩的生活。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