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收藏滋味
苏富比、佳士得等国外拍卖行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北京本地的收藏艺术品也别有一番风味,象牙雕刻、玉器、风筝、景泰蓝、聚元号弓箭、雕漆这些具有浓厚北京气息的艺术品还被列入了市级非遗名录。现在,小编就带领大家领略其中滋味。
景泰蓝
景泰蓝制作技艺是北京市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因国家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一古老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2006年5月20日,景泰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派内画鼻烟壶
内画鼻烟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的工艺品种,自清嘉庆年间内画鼻烟壶制作以来,历经近二百年,是中国艺术殿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内画鼻烟壶,发祥于京城,为当时皇宫贵族、达官贵人所拥有。清末民初时期“京城四大内画名家”之一的叶仲三,被称为现代“京”、“冀”两派内画的创始人。建国后,北京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内画工艺有了明确的师承关系。目前国内主要有 “京派”、“冀派”、“鲁派”及“粤派”四大流派。
京派内画在承袭了叶氏内画风格的基础上,也融合了其他各内画流派的艺术风格和现代绘画的艺术手法,形成了全新的现代京派内画艺术。其主要特点是选料精细、材质精美、结构严谨,笔法细腻;富有派别特征、画意生动、用色古朴、清新淡雅,给人以高雅独特的艺术享受;造型富有古风古韵,多以传统题材、历史故事为主,内容丰富多彩。
京派内画鼻烟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巧美观的艺术神韵被海内外誉为“鬼斧神工”般的艺术珍品。内画鼻烟壶,反映了烟草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烟草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它以中国画为基础,承袭了国画的精髓,拓展了国画的创作空间;内画鼻烟壶小巧别致,做工精美,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工艺是北京市的汉族民间风筝艺术,由孔祥泽根据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的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即扎、糊、绘、放“四艺”研究制作。它题材广泛,种类繁多,融汇了深厚的汉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大俗大雅制作之结晶。它具有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历史悠久、制做工艺精湛、对风筝制做高度概括的“四艺”、诗情画意的歌诀及浓郁的京城文化特色。它融汉族民间文化、南北扎制技术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玉器
北京玉器技艺源远流长,深厚精湛,在制作上量料取材,因材施艺,遮瑕为瑜成为琢玉的重要法则。能工巧匠利用玉石的自然形状、色泽、质地、纹理和透明度,创作出许多巧夺天工、妙趣天成的珍品。玉器制作的工艺过程,概括为“议、绘、琢、光”几个大的阶段。表现手法有:圆雕、浮雕、镂雕、线雕等。北京玉器品类繁多,计有:器皿、人物、花卉、鸟兽、盆景、首饰等。
近现代北京著名的玉器师傅有人称“玉器四杰”的潘秉衡、何荣、刘德瀛、王树森。另外还有葛建勋、王德会、陈长海、李伯生、李连第等名家。玉器作为北京主要手工艺产品,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得到新的发展。被誉为北京传统手工艺的“四大名旦”之一。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
荣宝斋坐落在北京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厂。其前身是松竹斋,创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荣宝斋。抗日战争期间,荣宝斋因欠债累累濒于倒闭。解放初,公私合营,新张开业,为了改善经济状况,决定发展木版水印技法。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术的特殊功能在于它可以运用极精确的表现手法,反映出水墨绘画原作的真实面目。木版水印是以刀代笔刻制印版,并在一张宣纸(或绢)上反复多次印刷,使水印的神形、笔墨、色调、意趣、风格、题款、印章等皆能酷似原作。另外,作品能否通过木版水印复制出来,还要取决于人的技艺和人的绘画修养水平。
木版水印画的首道工序即--勾描。步骤是:先用赛璐璐版(即透明薄胶版)覆盖在原作上,照着勾描;然后用极薄的燕皮纸覆在勾描好的赛璐璐版上再描。将描好以后的画稿,极其精细地反复检查其笔触、神韵,同原作有无出入。之后,再从原作的色调和印刷需要分别勾出几套版备用。
雕版是木版水印的第二道重要工序。即把勾在燕皮纸上的画样粘在木板上再进行雕刻。
木版水印画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印刷(把调好的颜色刷在刻好的木版上逐次压印)。
荣宝斋制作的木版水印画名扬海内外,最著名的要数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复制过程历时8年,雕刻木版1667块,套印6000多次,使用了与原画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贵颜料。荣宝斋的木版画多次出国展出,也远销国内外,并被很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现在荣宝斋复制旧字画的技术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象牙雕刻
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民间工艺美术。象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
2006年5月20日,象牙雕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雕漆
雕漆技艺是中国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也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之一。它体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汉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
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等不同的名目。雕漆的工艺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烧蓝、作地、涂漆、画工、雕刻、抛磨、做里、做旧10道工序。
雕漆行业技艺人员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无新人后继的残酷现实。2006年5月20日,雕漆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文乾刚被定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殷秀云被评为雕漆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弓箭是一项古老的发明。中国有制作弓箭的传统,弓箭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社会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弓箭的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序和要求极高。“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它承袭了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的优良传统,历经了一系列社会变故后仍保留了传统制造工艺,是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礼仪娱乐、兵器工艺、民族习俗、生产生活和工艺美术、竞技体育等方面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聚元号”杨氏制弓世家早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项。“聚元号”自创办起,就隶属清廷,其生产、销售都由朝廷控制。直到清灭亡,才沦为民间作坊。1998年在中辍近四十年后,由于对祖国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杨福喜毅然先后放弃了两份工作,改从其父杨文通学艺,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历经周折,终于全面继承了“聚元号”--即清代皇家弓箭作坊的全套技艺,所用原料、工具、技法均与《考工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所载相近,所制各类弓箭品质精善,深受各界好评。但是,“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压力。“聚元号”第十代传人杨福喜目前的生活窘迫,工作条件与环境都很差,而且没有徒弟来继承他的手艺。如果不加紧采取保护和传承措施,失传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鉴于以上所述原因,朝阳区文化馆对“聚元号”的历史传承关系、工艺特点和生存现状进行了调研,并作出了详细的保护和传承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