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另眼看】“裸露”的艺术品更容易出高价?(4)

2015-11-13 15:33 千龙网综合

15978013_0

“屌丝”收藏家捡漏大事件

对于艺术投资来说,拍卖行无疑是懂得营造氛围的高手,争夺天价拍品其实是大鳄们一种“志在必得”的游戏心理,成交数字往往能代表一种权力身份,但对于真正的藏家来说却不管用,因为藏家追求的不是价格,而是艺术的“发现乐趣”,其次还有一种捡漏的心态,而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与眼光。

大家都说以藏养藏,普通收藏者容易缺少悟性和眼光,经常在已经很热的门类买便宜东西,结果经常就是卖了精品买垃圾。小编觉得要是各位藏友有兴趣,可以试着在新的门类里寻找那些现在还没有在拍卖市场形成气候、还没在老百姓眼里引起重视,又具有潜在文化含量的东西,并做好长期规划,细水长流,藏出风格、藏出品位来。假以时日,你就会成为一名合格的藏家。

收藏并不一定总以失败作结,在收藏的经历中,得到、失去是家常便饭,酸甜苦辣也算是尝遍。小编今天和大家分享几个捡到漏的幸运故事。

捡漏篇1、9万惊奇捡到1.3亿文物拍品:清末黄缎子袈裟

入手价格:9万

拍卖时间:2011年8月

拍出价格:1.3亿

翻涨倍数:1444倍

捡漏指数:★★★★★★

事件回述:

在北京2005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标价8万元的“清末黄缎子袈裟”流标了,但却被一位工薪阶层的秦先生看中,9万元将“袈裟”领回了家。

后在2011年8月的拍卖会上,在多位藏家的你争我夺中胜出,以1.3亿元的天价捧走了这件宝物。从9万元到1.3亿元,这在收藏圈来说,确实是“捡漏”了,而且是捡了大漏了。

2、千元竟然淘得百万天价宝物

藏品:昌化鸡血石

入手价格:1200元

鉴定时间:2014年

鉴定价格:200—300万元

翻涨倍数:2500倍

捡漏指数:★★★★★

事件回述:

5年前,武汉一名“菜鸟级”收藏迷花1200元淘到一块重达5500克的昌化鸡血石,结果被专家鉴定为天价宝物。

玉器杂项鉴定专家、故宫(微博)博物院副研究员宋海出具了鉴定证书。证书显示,这块昌化鸡血石重达5500克,系民国时期的产物。而蔡华初则认为,应该更早一些,接近清末工匠的技艺,最少是200万到300万!

3、十年前的地摊货居然是清代古董

藏品:哥窑瓷瓶

入手价格:5000元

鉴定时间:2014年

鉴定价格:15—20万元

翻涨倍数:40倍

捡漏指数:★★★

事件回述:

十年前,杨先生在香港路花了5000元买了一个哥窑瓷瓶。国家级鉴定估价师看过后,认为这是一个江西景德镇民窑出产的哥窑盘口瓷瓶,年代是清代中期,而且品相完整,十分难得。“绝对是成功捡漏了,按照目前瓷器的成交价格,这个瓶子估价在15万-20万之间,比他十年前下手时涨了三四十倍。”

4、上百元淘得玉石三天身价翻百倍

藏品:和田玉籽料

入手价格:500元

鉴定时间:2015年

鉴定价格:10万元以上

翻涨倍数:200倍

捡漏指数:★★★★

事件回述:

北京李先生经朋友介绍下载使用了拍卖软件,2014年年底在上面以500元拍中一个和田玉籽料。

一个礼拜前参加拍卖会拿去专家处鉴定:”玉质润泽细腻,汉风十足的彰显,刀刀沉淀在玉中,虽然有一点点瑕疵,但是市值至少是十几万。“

李先生开心地回忆,当初只是好奇玩一下,没想到真的捡到漏了。

继承篇5、”闲置花瓶“竟是清朝古董拍品:清朝花瓶

来源:祖父遗留

拍卖时间:2014年

拍卖价格:615万元

事件回述:

英国一对夫妇家中客厅的角落有一个被遗忘的崩口花瓶惊悉是来自清朝的古董,这个高40厘米的青绿色花瓶上有乾隆亲题的诗和玺印,十分珍贵。由于花瓶有破损,拍卖行起初只作1万英镑(约合人民币9.7万元人民币)的保守估价,拍卖成交价更高达63.4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15万元)。

6、“废弃车辆”身价逾千万美元

拍品:古董名车

来源:祖父遗留

拍卖时间:2015年

拍卖价格:1474万美元

事件回述:

法国西部农场发现一批价值1800万美元的60辆经典名车,目前正在接受拍卖。60辆收集汽车包括1961年的法拉利250GT SWB California Spider,估价1474万美元。1956年款玛莎拉蒂A6G Gran Sport Frua,全世界只有3辆,预估价1500万美元。据悉,这些车是被法国运输大亨Roger Baillon收藏于车库和谷仓。

奉献篇

7、战国青铜剑“完璧归赵”

2014年40月,陕西丹凤工人小李在黏土堆里发现一把保存完整的古剑。上交给了丹凤县文物部门。文物部门初步判断这把剑为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剑,距今约3000年,并奖励了小李500元。

8、汉代古物”拾宝不昧“

2014年7月7日,临泉籍铜陵学院学生常泽宇和安徽外国语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肖航曾主动与临泉县博物馆联系,将他们在“沈子国古城址”的城墙上和鲖城镇捡到的两块青砖及一些瓦当残片上交临泉博物馆。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