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文化带·馆长说 | 身为庞然大物 永乐大钟怎么“搬家”?

2018-05-03 15:0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编者按:精心打磨历史文化街区,唤醒老北京的文化记忆,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千龙网记者探访与“一城三带”有关的博物馆和文物古迹,对话博物馆馆长,用文物讲故事,发现不一样的北京。

千龙网记者走进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对话副馆长刘克全。刘克全畅谈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设计规划和永乐大钟的故事。

永乐大钟,举世无双。它经过“三次搬家”,也曾住在大运河文化带(海淀段)的万寿寺。

19
永乐大钟,中国现存最大的青铜钟,世称“钟王”。铸造于明永乐年间。千龙网记者 戚连民摄

搬家经过运河文化带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营建京师有三大工程,即故宫、天坛、永乐大钟。大钟铸好后,为了方便参拜,皇宫边上修建了汉经厂,悬挂起了永乐大钟。迁都北京仅四年明成祖病逝,仁宗继位。汉经厂逐渐荒废,永乐大钟也在孤烛冷寺里承受着寒风露雨。

150年过去,万历五年北京西郊新的皇家寺院万寿寺建成,万历皇帝想起了沉寂150多年的永乐大钟。他下令把汉经厂的永乐大钟迁到万寿寺,每天命六位僧人撞钟。这样永乐大钟完成了它的第二次搬迁,50多年过去,到了明天启年间,北京城里有了传闻,说城西有钟声会带来灾难。明熹宗降旨把大钟卸了下来,从此,永乐大钟的钟声再次远离了北京城。

到了满清八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经过朝臣们的一番争论,根据阴阳五行生克之说,认为大钟属金,北方属水,金水相生,因此,应该把它放在京城之北。于是雍正皇帝决定将此钟移置觉生寺,今称大钟寺。但不久雍正皇帝驾崩,便有乾隆皇帝于1743年将万寿寺里的大钟移至觉生寺。

59
永乐大钟“搬迁”路线图

不走水路 走“冰路”

永乐大钟高6.75米,重46.5吨,这么大的钟怎么“搬家”?古人才用滚杠的办法,来减少钟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将滚杠铺设在转移的路面上,然后将载有大钟的木板置于其上,人力拉动绳索,木板就在滚杠上徐徐前进,把后边的滚杠不断抽出,放在前面的路上,大钟一步步向目的地靠近。

大钟运到目的地,在预定的位置堆起土堆,将大钟拖到土堆顶上,四周16根柱子和大梁全是六拼楠木,将柱子坑掏好,立上柱子架上梁,使这些木柱联成一体,把重量分散到每根柱子上。钟挂好后,将钟下的土清理走,大钟就悬了起来,然后盖上钟亭楼顶。

据记载,这次搬迁是在数九寒天,沿途凿井取水制成“冰路”,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畜力用数月时间才迁移到位,可见工程之巨。拥有了永乐大钟的觉生寺,在清中后期一直担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供奉皇帝祈雨。(记者:纪敬)

相关链接

馆长说 |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不做和尚,也能撞钟

千龙网记者走进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听副馆长刘克全讲述永乐大钟的故事。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