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大运河沿线八省(直辖市)的近百名“运河正青春——运河上的中国”文化活动优秀作品获得者日前相聚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现场展示。

由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协办的“运河正青春——运河上的中国”文化活动于2025年8月20日向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布作品征集令,截至10月8日,共收到作品244件,作品来源覆盖中国大运河沿线八省(直辖市)的24个城市。这些作品既有集体选送,也有个人投稿。其中,江苏省淮安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馆、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河南省郑州市非遗保护与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心、山东省文化馆等10余家运河沿线单位选送了作品。中国传媒大学、天津传媒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及纽约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20余所高校师生踊跃参与。大量自发投稿的创作者也热情参与,作者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从“60后”的退休职工,到“15后”的小学生,有不少以家庭为单位的创作者。作品形式上,除了文艺表演、非遗展示、短视频和摄影作品外,还涌现出大量文创设计、IP设计、H5交互设计等作品,以现代创作手法对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独特表达。

5件作品获得一等奖。

经过多轮严格评审,北京市通州区非遗口技《运河声声》、河南省郑州市非遗保护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心选送的武术表演《运河武魂——苌家拳的千年传承》、江苏省淮安市委宣传部选送的摄影作品《黄金水道》、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语晨创作的短视频《我家住在运河边》、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团队创作的H5交互作品《舟行文脉·千古河声浸书声》5件作品获评一等作品;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朗诵作品《我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河南王惠一家投稿作品琵琶原创曲《运河魂》、山东文化馆报送的歌舞表演《长河安澜》等10件作品获评二等作品;三等作品25件;优秀作品46件。

展演活动在北京市通州区口技非遗表演《运河声声》中拉开帷幕,主持人以“一条大河,贯穿南北;一支文脉,跨越古今”为引,带领观众走进运河文化的青春现场。来自河南郑州的苌家拳与来自北京通州区京韵龙狮武术馆、陆辛庄少林国术馆的孩子们展开了京豫两地少年武者关于中华武术传承的隔空《对弈》;由中国传媒大学、天津传媒学院学生联合呈现的青春诵读《文脉长流·青春运河》,用声音演绎了对运河文脉的深情回望;在安徽,人们用花鼓灯这一民间舞蹈艺术来传情达意,这一艺术形式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怀远县文化馆在现场展示了非遗歌舞《运河花鼓谣》。节目还特别设计了由北京城市学院学生演唱的串联起运河沿线非遗民歌的音乐小品《河图弦歌》;融合来自河南的非遗传承人王惠一家人演奏的琵琶原创曲、小提琴演奏及通州百姓舞蹈的创意节目《运河乐舞·双韵和鸣》跨越了地域与形式的界限,汇成了最美和声。

本次展演不仅将征集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进行了集中呈现,同时作为中国文化馆年会的一部分,还以“千年运河 共话今朝——青年创作与文化遗产的当代对话”为主题,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宣传部门负责人、文旅部门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大学院校师生等各方代表进行了专题交流。活动在全体演员和创作者合唱的《一路繁花》中落幕。
来自中国大运河沿线八省(直辖市)的近百名“运河正青春——运河上的中国”文化活动优秀作品获得者日前相聚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现场展示。

由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梦工坊青年人才发展中心协办的“运河正青春——运河上的中国”文化活动于2025年8月20日向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布作品征集令,截至10月8日,共收到作品244件,作品来源覆盖中国大运河沿线八省(直辖市)的24个城市。这些作品既有集体选送,也有个人投稿。其中,江苏省淮安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馆、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河南省郑州市非遗保护与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心、山东省文化馆等10余家运河沿线单位选送了作品。中国传媒大学、天津传媒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以及纽约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20余所高校师生踊跃参与。大量自发投稿的创作者也热情参与,作者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从“60后”的退休职工,到“15后”的小学生,有不少以家庭为单位的创作者。作品形式上,除了文艺表演、非遗展示、短视频和摄影作品外,还涌现出大量文创设计、IP设计、H5交互设计等作品,以现代创作手法对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的独特表达。

5件作品获得一等奖。

经过多轮严格评审,北京市通州区非遗口技《运河声声》、河南省郑州市非遗保护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心选送的武术表演《运河武魂——苌家拳的千年传承》、江苏省淮安市委宣传部选送的摄影作品《黄金水道》、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语晨创作的短视频《我家住在运河边》、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团队创作的H5交互作品《舟行文脉·千古河声浸书声》5件作品获评一等作品;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朗诵作品《我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河南王惠一家投稿作品琵琶原创曲《运河魂》、山东文化馆报送的歌舞表演《长河安澜》等10件作品获评二等作品;三等作品25件;优秀作品46件。

展演活动在北京市通州区口技非遗表演《运河声声》中拉开帷幕,主持人以“一条大河,贯穿南北;一支文脉,跨越古今”为引,带领观众走进运河文化的青春现场。来自河南郑州的苌家拳与来自北京通州区京韵龙狮武术馆、陆辛庄少林国术馆的孩子们展开了京豫两地少年武者关于中华武术传承的隔空《对弈》;由中国传媒大学、天津传媒学院学生联合呈现的青春诵读《文脉长流·青春运河》,用声音演绎了对运河文脉的深情回望;在安徽,人们用花鼓灯这一民间舞蹈艺术来传情达意,这一艺术形式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怀远县文化馆在现场展示了非遗歌舞《运河花鼓谣》。节目还特别设计了由北京城市学院学生演唱的串联起运河沿线非遗民歌的音乐小品《河图弦歌》;融合来自河南的非遗传承人王惠一家人演奏的琵琶原创曲、小提琴演奏及通州百姓舞蹈的创意节目《运河乐舞·双韵和鸣》跨越了地域与形式的界限,汇成了最美和声。

本次展演不仅将征集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进行了集中呈现,同时作为中国文化馆年会的一部分,还以“千年运河 共话今朝——青年创作与文化遗产的当代对话”为主题,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宣传部门负责人、文旅部门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大学院校师生等各方代表进行了专题交流。活动在全体演员和创作者合唱的《一路繁花》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