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浦东美术馆展出的“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览,自开幕以来已吸引了数十万观众。
在群星璀璨的展厅里,最受关注的画家之一莫过于梵高。独特的情感张力与充满激情的色彩表现力在他的作品中完美融合。不可忽视的是,梵高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色彩科学的助力。
奇妙的“固态混合”
1880年,27岁的梵高正式开始学画。他离世时年仅37岁。这意味着,梵高的绘画历程只有短短10年。在前7年里,他的作品并无多少过人之处。来到法国的阿尔勒后,他的画风为之一变,变得明艳光亮,让观者心潮澎湃。
这一重要转变的背后有两大原因。一是阿尔勒炽热的阳光和明亮的环境给梵高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梵高传》中这样写道:“在阿尔勒,旋转着的柠檬黄的液态火球,从蓝得耀眼的天空中掠过,使空气中充满了令人目眩的光。这种纯净透明的空气创造了一个他未曾见过的世界。”二是因为梵高的健康已出现一些问题,他患有颞叶间歇性癫痫,眼前经常出现幻觉,看到的东西也是扭曲变形,异常明亮。
然而,要在绘画中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是很难的。恰好,17至18世纪的色彩科学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首先是罐装颜料的问世,为画家户外写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当时的画家们已经知道物体的颜色是受到太阳照射后反射一部分阳光的缘故。当画家把红、蓝两种颜料涂抹在画板上混合时,被红色微粒反射的红色被蓝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蓝色也被红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由此得到了混合后的紫色。混合后的颜色会失去一些强度,显得比较暗,物理学上称之为“减法混色”。
梵高喜欢用明亮的颜色,他追求的是大教堂窗户上彩色玻璃反射光线的效果:通过毗邻彩色玻璃窗产生的混色是两种色光的叠加,这种叠加被称为“加法混光”。“加法混光”在过去的画家看来是做不到的。巧的是,梵高的老师毕沙罗认识法国青年画家修拉,修拉对刚刚问世的色彩科学十分痴迷,而且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觉得混合后的色彩很浊,故弃之不用。他作画的时候,只用高饱和度的光谱色,把它们画成纯色的小圆点,并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在画布上。例如,要画一块紫色,修拉就会画许许多多的红点和蓝点,让观者的视觉自然地完成色彩的调和,从而看到紫色。这种用光学调色替代颜料调色的方法,被称为“点彩法”或“分色主义”。
梵高受此启发进行了新的尝试:他用粗糙的笔触取代修拉的小圆点,取得了更好的效果。通过此次展出的梵高的《自画像》,可以清晰地看到整幅画上布满了短促的线条。其中,画家脸部额头和颧骨部分的笔触比较细密,能够在观者的视网膜上形成光的融合效果。而其他地方由于笔触过于粗大,远远超过眼睛的分辨率,观者的眼睛并不会把相邻的光融合起来,结果看到的还是许许多多的纯色条纹和色块。这些色彩虽然没能混合,但也没有被其他色彩掺和,整幅画的亮度还是十分明艳,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固态混合”。
此次展览中也展出了修拉的作品。看他的作品,需要拉开一定的距离进行欣赏。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画面中那些各自独立的色点才会在到达视网膜前混合起来。把两者的画一对比,就不难发现梵高的风格与修拉截然不同,梵高的画不仅色彩明亮,而且笔触粗犷果断,线条充满了激情和张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互补色的和谐智慧
19世纪中叶,色彩科学著作《色彩的同时对比规律和固有色的相互影响》给美术界带来了巨大震动。
作者欧仁·谢弗勒尔原本是一位研究脂肪酸的科学家。当时,法国哥白林挂毯厂由于染料问题濒临破产,法国国王任命他出任该厂的技术总监。他经过仔细的测试和分析,发现染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有些颜色之所以看起来有点“变味”,是因为受到了旁边颜色的影响。他发现,一种颜色在周围颜色的对比下,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这不是化学问题,而是生理学问题。
例如,把红色和蓝色放在相邻的位置,红色看起来就会有点黄,而蓝色看起来就会有点绿。当把两种互补色,比如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蓝色与橙色放在相邻的位置时,色彩不仅和谐,而且特别明艳。
在生活中,当你长久注视一块红色色块,然后移开视线,眼前就会有隐隐的绿色出现,这就是“补色”一说的来源。当时的画家尤其青睐高饱和度的红色与绿色,认为互补色是通向色彩和谐的关键之路。上述研究成果让那些对色彩效果孜孜以求的印象派画家兴奋不已。
莫奈意识到,要达到明亮的效果,只有依靠色彩对比的力量,而不是其固有的特征。雷诺阿在创作《塞纳河划船》系列时,使用了上述三组互补色彩,让河面上蓝色的河水与橙色的船体交相辉映,取得了光彩熠熠的效果。
梵高在信中告诉弟弟:“我已经完全被色彩的法则所吸引,要是在我们年幼时就教我们这些该多好啊……正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史蒂文斯发明了蒸汽火车——色彩法则就像一束光线。”再看梵高的《自画像》,可见他也巧妙地利用了互补色原理:背景的蓝绿色调与头发胡须的橙黄色形成了对比,强化了视觉冲击与情感表达。正如梵高所说,他要用红色和绿色画出他可怕的激情。
在《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中,梵高对谢弗勒尔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探索——这也是此画成为旷世杰作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如果只用6种原色作画,画面虽然明亮,但色彩会显得很单调。因此,他提出了“邻近色”的概念:大红、洋红、深红、朱红,都可以看成红色;把柠檬黄、麂皮黄看成黄色;把粉紫色和蓝紫色看成蓝色……在一幅画中可以把这些邻近色彩一并作为互补色(色域)来处理。这样不仅能使画面保持相对的鲜亮,而且色彩也更有层次感和丰满度。
在《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中,梵高充分实践了这一理念,这幅画中的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分别构成了互补色。正如他在给弟弟的信中所写:“墙壁是淡紫色的,床和椅子是新鲜黄油一般的黄色。床单为鲜红色,窗户为绿色。梳妆台为橙色,脸盆是蓝色。”
梵高认为,这间卧室是全面的色彩对比的陈列,由此营造出的绝对宁静可以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因为互补色彩是最和谐的。
正在浦东美术馆展出的“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览,自开幕以来已吸引了数十万观众。
在群星璀璨的展厅里,最受关注的画家之一莫过于梵高。独特的情感张力与充满激情的色彩表现力在他的作品中完美融合。不可忽视的是,梵高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色彩科学的助力。
奇妙的“固态混合”
1880年,27岁的梵高正式开始学画。他离世时年仅37岁。这意味着,梵高的绘画历程只有短短10年。在前7年里,他的作品并无多少过人之处。来到法国的阿尔勒后,他的画风为之一变,变得明艳光亮,让观者心潮澎湃。
这一重要转变的背后有两大原因。一是阿尔勒炽热的阳光和明亮的环境给梵高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梵高传》中这样写道:“在阿尔勒,旋转着的柠檬黄的液态火球,从蓝得耀眼的天空中掠过,使空气中充满了令人目眩的光。这种纯净透明的空气创造了一个他未曾见过的世界。”二是因为梵高的健康已出现一些问题,他患有颞叶间歇性癫痫,眼前经常出现幻觉,看到的东西也是扭曲变形,异常明亮。
然而,要在绘画中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是很难的。恰好,17至18世纪的色彩科学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首先是罐装颜料的问世,为画家户外写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当时的画家们已经知道物体的颜色是受到太阳照射后反射一部分阳光的缘故。当画家把红、蓝两种颜料涂抹在画板上混合时,被红色微粒反射的红色被蓝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蓝色也被红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由此得到了混合后的紫色。混合后的颜色会失去一些强度,显得比较暗,物理学上称之为“减法混色”。
梵高喜欢用明亮的颜色,他追求的是大教堂窗户上彩色玻璃反射光线的效果:通过毗邻彩色玻璃窗产生的混色是两种色光的叠加,这种叠加被称为“加法混光”。“加法混光”在过去的画家看来是做不到的。巧的是,梵高的老师毕沙罗认识法国青年画家修拉,修拉对刚刚问世的色彩科学十分痴迷,而且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觉得混合后的色彩很浊,故弃之不用。他作画的时候,只用高饱和度的光谱色,把它们画成纯色的小圆点,并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在画布上。例如,要画一块紫色,修拉就会画许许多多的红点和蓝点,让观者的视觉自然地完成色彩的调和,从而看到紫色。这种用光学调色替代颜料调色的方法,被称为“点彩法”或“分色主义”。
梵高受此启发进行了新的尝试:他用粗糙的笔触取代修拉的小圆点,取得了更好的效果。通过此次展出的梵高的《自画像》,可以清晰地看到整幅画上布满了短促的线条。其中,画家脸部额头和颧骨部分的笔触比较细密,能够在观者的视网膜上形成光的融合效果。而其他地方由于笔触过于粗大,远远超过眼睛的分辨率,观者的眼睛并不会把相邻的光融合起来,结果看到的还是许许多多的纯色条纹和色块。这些色彩虽然没能混合,但也没有被其他色彩掺和,整幅画的亮度还是十分明艳,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固态混合”。
此次展览中也展出了修拉的作品。看他的作品,需要拉开一定的距离进行欣赏。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画面中那些各自独立的色点才会在到达视网膜前混合起来。把两者的画一对比,就不难发现梵高的风格与修拉截然不同,梵高的画不仅色彩明亮,而且笔触粗犷果断,线条充满了激情和张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互补色的和谐智慧
19世纪中叶,色彩科学著作《色彩的同时对比规律和固有色的相互影响》给美术界带来了巨大震动。
作者欧仁·谢弗勒尔原本是一位研究脂肪酸的科学家。当时,法国哥白林挂毯厂由于染料问题濒临破产,法国国王任命他出任该厂的技术总监。他经过仔细的测试和分析,发现染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有些颜色之所以看起来有点“变味”,是因为受到了旁边颜色的影响。他发现,一种颜色在周围颜色的对比下,会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这不是化学问题,而是生理学问题。
例如,把红色和蓝色放在相邻的位置,红色看起来就会有点黄,而蓝色看起来就会有点绿。当把两种互补色,比如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蓝色与橙色放在相邻的位置时,色彩不仅和谐,而且特别明艳。
在生活中,当你长久注视一块红色色块,然后移开视线,眼前就会有隐隐的绿色出现,这就是“补色”一说的来源。当时的画家尤其青睐高饱和度的红色与绿色,认为互补色是通向色彩和谐的关键之路。上述研究成果让那些对色彩效果孜孜以求的印象派画家兴奋不已。
莫奈意识到,要达到明亮的效果,只有依靠色彩对比的力量,而不是其固有的特征。雷诺阿在创作《塞纳河划船》系列时,使用了上述三组互补色彩,让河面上蓝色的河水与橙色的船体交相辉映,取得了光彩熠熠的效果。
梵高在信中告诉弟弟:“我已经完全被色彩的法则所吸引,要是在我们年幼时就教我们这些该多好啊……正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史蒂文斯发明了蒸汽火车——色彩法则就像一束光线。”再看梵高的《自画像》,可见他也巧妙地利用了互补色原理:背景的蓝绿色调与头发胡须的橙黄色形成了对比,强化了视觉冲击与情感表达。正如梵高所说,他要用红色和绿色画出他可怕的激情。
在《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中,梵高对谢弗勒尔的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探索——这也是此画成为旷世杰作的原因之一。众所周知,如果只用6种原色作画,画面虽然明亮,但色彩会显得很单调。因此,他提出了“邻近色”的概念:大红、洋红、深红、朱红,都可以看成红色;把柠檬黄、麂皮黄看成黄色;把粉紫色和蓝紫色看成蓝色……在一幅画中可以把这些邻近色彩一并作为互补色(色域)来处理。这样不仅能使画面保持相对的鲜亮,而且色彩也更有层次感和丰满度。
在《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中,梵高充分实践了这一理念,这幅画中的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分别构成了互补色。正如他在给弟弟的信中所写:“墙壁是淡紫色的,床和椅子是新鲜黄油一般的黄色。床单为鲜红色,窗户为绿色。梳妆台为橙色,脸盆是蓝色。”
梵高认为,这间卧室是全面的色彩对比的陈列,由此营造出的绝对宁静可以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因为互补色彩是最和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