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赤子之心?是“景仁榜”上那一个个泛着光泽的姓名,是飞泉琴中仿佛仍在回荡的千古清音,是郑振铎先生捐出的那匹唐三彩马所承载的盛唐气象,是一代代捐献者将私藏转为国宝的博大心胸……
10月16日,“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博物院景仁宫启幕。逾百件珍贵文物,静静诉说着1945年以来800余人次、3.5万件捐献背后,那一段段化私为公、文脉永续的赤子情怀。捐献者怀着“永存吾土”的同一个心愿,把散落的珍珠重新镶嵌在中华文明的皇冠上。
一座丰碑
“1945,陈仲恕;1946,杨宁史,郭葆昌;1947,傅增湘……”景仁宫内,镌刻着捐献者姓名的“景仁榜”泛着淡淡的光泽。取“景仰仁德”之意,故宫博物院专为文物捐献者设立了荣誉榜单。每个名字背后,都跳动着一颗守护中华文脉的赤子之心。自2005年起,景仁宫成为故宫捐献专馆,如今迎来了它的第10个捐献文物主题展,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的第49个捐献展。
“这些捐献者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知名学者和收藏大家,有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人员,还有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展览开幕式上,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每件捐献文物背后的故事各有不同,但都饱含了捐献者守护中华文脉的朴素热忱。”
春秋时期的能原镈,其上的鸟虫书体铭文记录了越国、邾国和莒国三方盟辞,是研究古代政治关系的珍贵史料。1950年捐献此物的熊述匋于16年后辞世,他生前的心声令今人动容:“当兹中外文化工作交流时期,举凡私藏古物,如能均归国有,使各界共同鉴定,我国文化工作自会有更大的进步。”
河南农民何刚捐赠的元代银鎏金錾刻凤穿牡丹纹玉壶春瓶,通体银鎏金,腹部两侧錾刻凤穿牡丹纹。1985年,他拒绝了文物贩子的高价收买,认定“凡是从地下发现的文物都应归国家所有”,不远千里将19件在老家挖地基时发现的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填补了故宫同类藏品空白。
从香港同胞叶义捐献的清代犀角雕弥勒佛像,到澳门同胞何贤捐献的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托;从捷克斯洛伐克友人魏斯科普捐献的商代青铜甗,到美籍华人范季融捐献的明末清初错金银蟠螭纹壶……这些捐赠共同见证了文化瑰宝的回归。
一腔赤诚
自1945年至今,故宫博物院已累计接受社会各界800余人次捐献的3.5万件/套文物。这些文物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涵盖书画、陶瓷、铭刻、玉石器、金银器等多个门类。展览通过“念其人”“记其功”“彰其德”三个单元,全方位展现文物捐献的深层意义。
许多感人的故事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1949年以前,中国曾在文化上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不使更多文物沦落异域外邦,郑振铎先生以书生之力四处奔波,不惜举债与实力雄厚的国外公私收藏机构相竞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国家文物局局长的他,立即将自己收藏的全部陶俑捐献给国家。
展品中有他捐献的唐代三彩马,马身以白、绿、褐釉为主基调,鞍鞯上铺着绿色绒毯类鞍袱,马匹骨肉停匀,器宇轩昂,是唐三彩工艺的代表。郑振铎曾这样表达捐献初心:“我个人收藏这些陶俑,无甚用处。而各博物院,特别是故宫博物院,则极为需要。”
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捐献的瓷器,每一件都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他于1956年至1964年间,先后3次将其珍藏的3000余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陶瓷2000多件。
展览无声地诉说着捐献者的高风亮节。商承祚的“独乐不如众乐”,张允亮的“先人手泽,藉获永久保存”,叶恭绰的“与其私诸己而不能享,不如公诸社会之可弘其益”,章乃器的“钱财是身外之物”——这些话语,虽出自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捐献者,却传递着相同的赤诚。这种对文化的敬畏、对国家的热爱,正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力量。
一脉源流
“饮其流者怀其源。受场地的制约,我们只能以微知著,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100件,从捐献者、捐献文物、捐献精神的视角,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敬意,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捐献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呼吁公众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许凯说。百年来,受益于捐献者的无私义举,众多清宫散佚文物得以回归,新发现的文物不断入藏,使故宫博物院逐渐形成能够完整展现重要门类文物发展脉络的藏品体系。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介绍,国家文物局正组织编撰新中国捐献文物图集,未来还将完善规章制度,为文物捐献创造更有利条件,让更多文化瑰宝得以传承。
“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将持续一年。
何谓赤子之心?是“景仁榜”上那一个个泛着光泽的姓名,是飞泉琴中仿佛仍在回荡的千古清音,是郑振铎先生捐出的那匹唐三彩马所承载的盛唐气象,是一代代捐献者将私藏转为国宝的博大心胸……
10月16日,“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博物院景仁宫启幕。逾百件珍贵文物,静静诉说着1945年以来800余人次、3.5万件捐献背后,那一段段化私为公、文脉永续的赤子情怀。捐献者怀着“永存吾土”的同一个心愿,把散落的珍珠重新镶嵌在中华文明的皇冠上。
一座丰碑
“1945,陈仲恕;1946,杨宁史,郭葆昌;1947,傅增湘……”景仁宫内,镌刻着捐献者姓名的“景仁榜”泛着淡淡的光泽。取“景仰仁德”之意,故宫博物院专为文物捐献者设立了荣誉榜单。每个名字背后,都跳动着一颗守护中华文脉的赤子之心。自2005年起,景仁宫成为故宫捐献专馆,如今迎来了它的第10个捐献文物主题展,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的第49个捐献展。
“这些捐献者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知名学者和收藏大家,有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人员,还有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展览开幕式上,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每件捐献文物背后的故事各有不同,但都饱含了捐献者守护中华文脉的朴素热忱。”
春秋时期的能原镈,其上的鸟虫书体铭文记录了越国、邾国和莒国三方盟辞,是研究古代政治关系的珍贵史料。1950年捐献此物的熊述匋于16年后辞世,他生前的心声令今人动容:“当兹中外文化工作交流时期,举凡私藏古物,如能均归国有,使各界共同鉴定,我国文化工作自会有更大的进步。”
河南农民何刚捐赠的元代银鎏金錾刻凤穿牡丹纹玉壶春瓶,通体银鎏金,腹部两侧錾刻凤穿牡丹纹。1985年,他拒绝了文物贩子的高价收买,认定“凡是从地下发现的文物都应归国家所有”,不远千里将19件在老家挖地基时发现的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填补了故宫同类藏品空白。
从香港同胞叶义捐献的清代犀角雕弥勒佛像,到澳门同胞何贤捐献的北宋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花盆托;从捷克斯洛伐克友人魏斯科普捐献的商代青铜甗,到美籍华人范季融捐献的明末清初错金银蟠螭纹壶……这些捐赠共同见证了文化瑰宝的回归。
一腔赤诚
自1945年至今,故宫博物院已累计接受社会各界800余人次捐献的3.5万件/套文物。这些文物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涵盖书画、陶瓷、铭刻、玉石器、金银器等多个门类。展览通过“念其人”“记其功”“彰其德”三个单元,全方位展现文物捐献的深层意义。
许多感人的故事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1949年以前,中国曾在文化上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不使更多文物沦落异域外邦,郑振铎先生以书生之力四处奔波,不惜举债与实力雄厚的国外公私收藏机构相竞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国家文物局局长的他,立即将自己收藏的全部陶俑捐献给国家。
展品中有他捐献的唐代三彩马,马身以白、绿、褐釉为主基调,鞍鞯上铺着绿色绒毯类鞍袱,马匹骨肉停匀,器宇轩昂,是唐三彩工艺的代表。郑振铎曾这样表达捐献初心:“我个人收藏这些陶俑,无甚用处。而各博物院,特别是故宫博物院,则极为需要。”
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捐献的瓷器,每一件都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他于1956年至1964年间,先后3次将其珍藏的3000余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陶瓷2000多件。
展览无声地诉说着捐献者的高风亮节。商承祚的“独乐不如众乐”,张允亮的“先人手泽,藉获永久保存”,叶恭绰的“与其私诸己而不能享,不如公诸社会之可弘其益”,章乃器的“钱财是身外之物”——这些话语,虽出自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捐献者,却传递着相同的赤诚。这种对文化的敬畏、对国家的热爱,正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力量。
一脉源流
“饮其流者怀其源。受场地的制约,我们只能以微知著,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100件,从捐献者、捐献文物、捐献精神的视角,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敬意,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捐献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呼吁公众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许凯说。百年来,受益于捐献者的无私义举,众多清宫散佚文物得以回归,新发现的文物不断入藏,使故宫博物院逐渐形成能够完整展现重要门类文物发展脉络的藏品体系。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介绍,国家文物局正组织编撰新中国捐献文物图集,未来还将完善规章制度,为文物捐献创造更有利条件,让更多文化瑰宝得以传承。
“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将持续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