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凤尾纱等丝织物剪成细小图样,内部包裹垫物,再堆叠、粘贴于布底之上,组合出富有层次感的图案——这门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由明清时期盛行的“堆绫子”工艺演变而来,如今名为北京补绣。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北京补绣经历了怎样的传承过程,又该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新一代传承人、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席闻坚持创新,探索多种技艺的融合,在“不可能”中找寻更多可能性。

席闻在服贸会上展示北京补绣技艺。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摄
贴绢堆绫“补”出立体画
“远看像幅画,近看特立体,而且摸着软绵绵的,有意思。”今年服贸会,在首钢园9号馆文旅服务专题展上,北京补绣非遗技艺现场展演,吸引不少观众驻足体验。展台前边演示边讲解的,是北京工美集团白孔雀艺术世界(工艺品厂)总工艺师席闻。
北京补绣以补为主、以绣为辅。所谓“补”,指的是按照画面要求,剪出各种形状的小块布,名为“拨片”,经过处理后,再贴补到作品中。“这个过程,我们叫拨花与攒花。”席闻介绍,将凤尾纱剪出图案贴在底布上,用拨针将毛边处“窝”进去,再施以针工,确保轮廓“团、圆、齐、平”,边缘线条整齐饱满,这就是拨花;将做好的“拨片”组合成完整的图案,再用绣线缝缀,就是攒花。
“上手不难,但想要做得栩栩如生,有艺术表现力,不容易。”席闻举例,北京补绣很少染色,以天然渐变的凤尾纱为主要材料,这就需要在图样的设计、颜色的选取上花巧思。“拨花的方式不止一种,把拨片组合出图案,让它立体挺拔、叠落有序,宛如浮雕,也是硬功夫。”
传承发展起伏中步入正轨
席闻接触北京补绣已有十年时间,对这门技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在她的带领下,记者在朝阳区东土城路的金孔雀大厦,看到了由老一辈手艺人贾大双制作的北京补绣座屏《清明上河图》。
“这幅作品特别经典,它把国画长卷放大4倍,分为11段来呈现。”席闻介绍,199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洁带领北京工美抽纱研究所人员设计制作了首版《清明上河图》,以补绣技艺还原了画作中的汴京风光,用时两年零10个月;2003年,贾大双依据原图纸进行整理再设计,并与十多位技术人员,重新制作了如今的这版作品。
席闻感慨,曾经的北京补绣,正如画面中熙熙攘攘的虹桥一般,一派生机勃勃。“厂里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人,做的抽纱台布等家纺产品出口量很大,一层的工艺品店还会接待外宾。”作为80后“小字辈”,她虽未能见证北京补绣在出口创汇时期的鼎盛,但从前辈口中,听到不少往事。
“虽然经历了起起伏伏,但工艺品厂始终没有放弃北京补绣,一直在往下传承。”据介绍,2007年“北京宫廷补绣”列入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京绣(北京补绣)”跻身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发展逐步走入正轨。
守正创新跟上时代脚步
进入新时期,传统技艺该往何处去?席闻不因循守旧,坚持创新。
“我们的前辈特别擅长做工艺转化,比如从古画中找灵感,把它转化成补绣的方式,做成新的装饰画。徒弟往往就是跟着师傅做活儿,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席闻是设计出身,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此前,她已获得金属工艺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次钻研北京补绣,也力求有所突破。
一枚巴掌大的葫芦挂饰,同时运用北京补绣和银丝镶嵌技艺,时尚而不失古韵;一件光泽璀璨的鱼形摆件,鱼身以密密麻麻的“拨片”拼接,平面展示的补绣画作变为可360度欣赏的立体作品……与席闻合作的技师总说“我们从来没做过你这个”,但就是在这样的“不可能”中,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传承靠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孩子们。”席闻介绍,去年秋天,“堆锦绣彩上春山”北京补绣专项人才培养优秀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举办。北京联合大学的学生们经过近半年的课程培训后,创作了40余件(套)不同风格的创新作品。同台展出的,还有《唐女马球图》等经典作品。新老作品跨越时代,精彩“同框”,共同演绎北京补绣的时代风采。
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宫廷传到民间,北京补绣走过一路风雨,仍在探索前行。在席闻看来,唯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让传统技艺跟上时代的脚步。
将凤尾纱等丝织物剪成细小图样,内部包裹垫物,再堆叠、粘贴于布底之上,组合出富有层次感的图案——这门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由明清时期盛行的“堆绫子”工艺演变而来,如今名为北京补绣。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北京补绣经历了怎样的传承过程,又该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新一代传承人、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席闻坚持创新,探索多种技艺的融合,在“不可能”中找寻更多可能性。

席闻在服贸会上展示北京补绣技艺。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摄
贴绢堆绫“补”出立体画
“远看像幅画,近看特立体,而且摸着软绵绵的,有意思。”今年服贸会,在首钢园9号馆文旅服务专题展上,北京补绣非遗技艺现场展演,吸引不少观众驻足体验。展台前边演示边讲解的,是北京工美集团白孔雀艺术世界(工艺品厂)总工艺师席闻。
北京补绣以补为主、以绣为辅。所谓“补”,指的是按照画面要求,剪出各种形状的小块布,名为“拨片”,经过处理后,再贴补到作品中。“这个过程,我们叫拨花与攒花。”席闻介绍,将凤尾纱剪出图案贴在底布上,用拨针将毛边处“窝”进去,再施以针工,确保轮廓“团、圆、齐、平”,边缘线条整齐饱满,这就是拨花;将做好的“拨片”组合成完整的图案,再用绣线缝缀,就是攒花。
“上手不难,但想要做得栩栩如生,有艺术表现力,不容易。”席闻举例,北京补绣很少染色,以天然渐变的凤尾纱为主要材料,这就需要在图样的设计、颜色的选取上花巧思。“拨花的方式不止一种,把拨片组合出图案,让它立体挺拔、叠落有序,宛如浮雕,也是硬功夫。”
传承发展起伏中步入正轨
席闻接触北京补绣已有十年时间,对这门技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在她的带领下,记者在朝阳区东土城路的金孔雀大厦,看到了由老一辈手艺人贾大双制作的北京补绣座屏《清明上河图》。
“这幅作品特别经典,它把国画长卷放大4倍,分为11段来呈现。”席闻介绍,199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洁带领北京工美抽纱研究所人员设计制作了首版《清明上河图》,以补绣技艺还原了画作中的汴京风光,用时两年零10个月;2003年,贾大双依据原图纸进行整理再设计,并与十多位技术人员,重新制作了如今的这版作品。
席闻感慨,曾经的北京补绣,正如画面中熙熙攘攘的虹桥一般,一派生机勃勃。“厂里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人,做的抽纱台布等家纺产品出口量很大,一层的工艺品店还会接待外宾。”作为80后“小字辈”,她虽未能见证北京补绣在出口创汇时期的鼎盛,但从前辈口中,听到不少往事。
“虽然经历了起起伏伏,但工艺品厂始终没有放弃北京补绣,一直在往下传承。”据介绍,2007年“北京宫廷补绣”列入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京绣(北京补绣)”跻身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发展逐步走入正轨。
守正创新跟上时代脚步
进入新时期,传统技艺该往何处去?席闻不因循守旧,坚持创新。
“我们的前辈特别擅长做工艺转化,比如从古画中找灵感,把它转化成补绣的方式,做成新的装饰画。徒弟往往就是跟着师傅做活儿,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席闻是设计出身,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此前,她已获得金属工艺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次钻研北京补绣,也力求有所突破。
一枚巴掌大的葫芦挂饰,同时运用北京补绣和银丝镶嵌技艺,时尚而不失古韵;一件光泽璀璨的鱼形摆件,鱼身以密密麻麻的“拨片”拼接,平面展示的补绣画作变为可360度欣赏的立体作品……与席闻合作的技师总说“我们从来没做过你这个”,但就是在这样的“不可能”中,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传承靠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孩子们。”席闻介绍,去年秋天,“堆锦绣彩上春山”北京补绣专项人才培养优秀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举办。北京联合大学的学生们经过近半年的课程培训后,创作了40余件(套)不同风格的创新作品。同台展出的,还有《唐女马球图》等经典作品。新老作品跨越时代,精彩“同框”,共同演绎北京补绣的时代风采。
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宫廷传到民间,北京补绣走过一路风雨,仍在探索前行。在席闻看来,唯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让传统技艺跟上时代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