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溥仪出宫与故宫建院

2025-10-23 10:39 北京晚报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故宫博物院的前身为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1924年11月,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随后,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开始点查文物,并筹备成立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建院,这座曾经的皇宫,成为面向大众开放的博物馆。

民国时期,摄影术在我国已兴起。在溥仪出宫到故宫博物院成立的过程中,当时的人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故宫也藏有不少相关的珍贵老照片。本文结合史料,选取了部分故宫藏老照片,并对部分老照片进行了修复处理,对溥仪出宫及故宫博物院成立的细节进行解读。

溥仪出宫留下半个苹果

溥仪出宫是故宫博物院成立的重要前提。李宗侗是1926年至1933年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参与了故宫文物清理和接收,他曾于1940年9月采访了负责溥仪出宫这一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之一张璧,并将溥仪出宫的细节记载在《李宗侗自传》(中华书局,2010年版)中。根据书中记载:1924年11月4日晚,民国代理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黄郛组织召开内阁会议,制定《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其中第三条规定,清室应即日移出宫禁。而此事的执行负责人为京师警察总监张璧、京师卫戍总司令鹿钟麟以及国民代表李煜瀛,共3人。

11月5日上午9点左右,张璧等3人率警察40余名、军士20余名,从神武门进入故宫,直奔溥仪居住的养心殿区域。在隆宗门时,他们遇到内务府大臣绍英、荣源、耆龄、宝熙4人。绍英请他们去他坦(满语,指办公室)座谈。大家坐定后,张璧拿出了内阁令,要求溥仪出宫。绍英说需要回溥仪处商量一下,结果前后商量了4次,直至溥仪同意出宫。

张璧、鹿钟麟、李煜瀛在神武门内,等候溥仪出宫。大约下午5时许,溥仪及其后妃,宫女太监多人出宫,接着是内务府大臣绍英等4人,最后是摄政王载沣,步行由御花园而出。鹿钟麟等人与溥仪、载沣握手,然后各自登车。随后,张璧和绍英等人又回宫,逐一巡视宫殿,并到交泰殿拿走“皇帝之玺”、“宣统之宝”玉玺。此后,张璧、鹿钟麟将这两颗宝玺交给黄郛封存。

11月5日下午5时,溥仪出宫的问题已解决。溥仪出宫后,军警驻守宫中,清室善后委员会亦将各宫殿予以查封。

溥仪出宫时有个细节,就是储秀宫还留有溥仪的半个苹果。庄尚严(又名庄严)为故宫博物院的首批职员之一,他在《前生造定故宫缘》(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中回忆,在溥仪出宫半年之后的某天,他在养心殿(实为储秀宫)外,看到室内南窗下的炕桌上,有半个已经干枯的苹果。庄尚严问询后得知:溥仪出宫的当天上午,他正在屋内吃苹果,忽然有大臣进来报告要求他立刻出宫,溥仪把剩下的半个苹果扔到一边。当天下午,溥仪离开了紫禁城,而那半个苹果,则一直被遗忘在那里。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之“紫禁城的末日”(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也有回忆:“那天上午,大约是九点多钟,我正在储秀宫和婉容吃着水果聊天,内务府大臣们突然踉踉跄跄地跑了进来。为首的绍英手里拿着一件公文,气喘吁吁地说:‘皇上,皇上,……冯玉祥派了军队来了!还有李鸿藻的后人李石曾(李煜瀛),说民国要废止优待条件,拿来这个叫,叫签字……’我一下子跳了起来,刚咬了一口的苹果滚到地上去了。”

“天”字第一号文物为小踏凳

溥仪出宫后的当天下午,摄政内阁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清室资产,并适时将宫禁对外开放。

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委员会设委员长一人,委员十四人,名单为:李煜瀛(委员长)、蔡元培(蒋梦麟代)、汪兆铭(易培基代)、鹿钟麟、张璧、范源濂、陈垣、俞同奎、沈兼士、葛文、绍英、载润、耆龄、宝熙、罗振玉。其中,绍英及以下共五人均属于清室成员。

对文物清点,他们也制定了若干规则。比如关于点查人员的组成,包括:委员长、委员或指定代表;监察员(京师警察总监、京师高等检察厅长、北京教育会长及聘请员或其代表);各院部所派助理员;委员会聘请的专家及事务员;守卫军警;原清室内务府成员。又比如点查物品的位置,要求以不离原物品摆设之地为原则,不得已需要移动物品,在点查完毕后,应将物品放回原处,严禁将物品放在室外。关于点查时间,要求每日两次,上午从九点到十二点,下午从一点到四点,作息不能超过法定时间;如遇必要时,星期日亦可点查。关于文物的安全,要求每次进屋清点文物后,无论是否清点完毕,出屋必须加以封锁,清点人员与军警均需签字,或做指定符号予以标记。另外,每日清点文物后,应编出报告公布。此次工作自1924年底持续到1930年完成,出版《故宫物品点查报告》28册,据统计,当时文物数是117万余件(套)。

文物的正式点查,始于1924年12月23日上午,地点是乾清宫。当时,清室善后委员会规定:每点查一处场所,就从千字文中选一个字,作为此处的编号。乾清宫的文物编号就属于“天”字号。那么,故宫博物院第一个被点查的文物、被称为“天”字第一号的文物是什么呢?其实是一个小板凳。

庄尚严作为写票人员之一,参与了乾清宫文物的清点。他在《前生造定故宫缘》中回忆说:“如有人问我‘天字第一号物品应是什么?’我无疑的回答曰,名叫‘二层木踏凳’。我出此言并非开玩笑,确实如此。因为首先查的是乾清宫,乾清宫列为天字号,已详于前,按照点查次序,入门顺序开始。当时进入殿门,首先触目应当查点者即是此物,所以将他高高的列入天字第一号记录之中。所不同者,一般习惯,凡是认作天字第一号的物品,一定是上上之品,而此二层木踏凳侥幸是在宫内天字的宫中,又是开头第一,运气所关,无法可免了。”

当时,文物点查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单士元先生曾参与过文物点查,他在《故宫史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中回忆说:1925年1月至2月,时为北大文学院史学系助教学生的他,进入了紫禁城参加文物点查工作,担任书记员。他每到一处院落,都是蓬蒿满地,高与人齐。他和其他年轻人一起,手持锹镐镰刀,为点查的政府官员、教授开路。那时,宫里寒气袭人,又无炉火,两足站地三四个小时便痛如刀刺。单士元当时的任务是:当某某文物名称被说出时,他马上登记在册,然后编出号数,随后将此物挂上号签或粘上标签。不仅如此,他还须穿特制无口袋的工作服,以白带系紧袖口,使双手无处可藏。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发生偷盗事件。

开院典礼当天来了四万人

1925年9月29日,李煜瀛组织召开清室善后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故宫博物院,以溥仪居住的清宫内廷为院址(南起乾清宫,北至神武门的区域),对社会开放;并决定于10月10日举行故宫博物院开院典礼。开院典礼的地点,就在乾清宫。

吴瀛当时为内务部主管故宫的官员,他在《故宫尘梦录》(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中,回忆了故宫博物院的开院场景:1925年10月10日下午2点,故宫博物院开院典礼在乾清门内的乾清宫前举行。这一天,北京万人空巷,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向故宫。吴瀛因为当天家里有事,去的稍微迟了一点。由于人群太过拥挤,他乘坐的车子在路上多次不能前行。他好不容易进了宫,不料又在坤宁宫东夹道被堵了两个小时。当他走到会场时,乾清宫前的开院典礼已经结束。只见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十分热闹。

开院当天,进故宫博物院参观的观众具体有多少人呢?《图画时报》1925年的第274期,载有摄影记者吴寿文的评论:“清室善后委员会改清宫为故宫博物院……全部开放,车马盈门,往观者四万余人”。据故宫博物院老员工回忆:当日下午观众离去后,仅从地上捡起被踩掉的鞋就有一大箩筐。而从老照片来看,进宫参观的观众数量众多,异常热闹。

《兴华》杂志1925年第41期,刊载了题为《故宫博物院开幕纪盛》的报道。这篇报道提到,庄蕴宽宣布开幕后,李煜瀛、黄郛、王正廷、鹿钟麟等人发表演说。李煜瀛讲述了故宫建院的大致经过:

“自溥仪出宫后,本会即从事将故宫物品点查,并编有报告,逐期刊布。现点查将次告竣,履行本会条例,并遵照摄政内阁命令,组织故宫博物院,内分古物、图书两馆……”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周乾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