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古戏台在活化利用的雨露浇灌下重生

2025-10-15 14:02 文汇报

来源标题:古戏台在活化利用的雨露浇灌下重生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广西黄姚古镇古戏台热闹非凡,人们在此唱戏、对歌、跳舞,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促动了节日经济。因为活化利用,黄姚古戏台早就成为黄姚古镇的文化中心,它不但是外地游客的必经打卡点,也是当地群众聚会、娱乐的公共空间。在中国,像这样的古戏台数以万计,但不少古戏台因为缺乏创新活化利用,沦为死寂的文物,而不是像黄姚古戏台一样依然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古戏台,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鲜活见证和凝固史诗。它们曾是锣鼓喧天的艺术殿堂,是宗族聚会的社交中心,也是农耕文明的信仰符号。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一度陷入沉寂。近年来,从广西黄姚到浙江乌镇,从江西乐平到山西芮城,从湖南桂阳到江苏周庄,一场以创新为犁、以活化为种的文化复兴热潮,正让古戏台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破土重生。它们或继续传来那厚重悦耳的戏曲唱腔,或化身为非遗传承的工坊,或转型为数字时代的文化IP,甚至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地标,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奏响文化传承的变奏曲。

古法新铸:

戏曲文化活化石的创新保护

中国古戏台,伴随着戏曲文化而兴起,其历史短则百余年,长则数百年。从传统建造技艺上来说,古戏台建筑及其装饰本身堪称中国戏曲文化的活化石。如山西魏村古戏台前台仅设两根露明柱,让表演空间最大化,适应戏曲程式化表演需求。广西黄姚古戏台藻井为八角形,通过螺旋结构拢音,使演出声能传到十公里之外。江西乐平浒崦古戏台108件雕刻涵盖《三国》《水浒》《杨家将》等经典剧目片段动作,雕刻细节与戏曲表演高度契合。湖北汉口山陕会馆古戏台彩绘《五女拜寿》,以大红、粉青、翠绿渲染喜庆氛围。

由于气候侵蚀、战乱频仍和年久失修等原因,古戏台的建筑构件及装饰一般都遭遇了程度不同的自然损毁或人为损毁。由此,为了保护好戏曲文化活化石,需要对保存至今但伤痕累累的古戏台进行修缮。这种修缮除了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还要善于利用古法,完成古戏台损毁部分的新铸。

在有着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的江西乐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乐平带领的“陈氏古建”团队,用榫卯与雕刀书写着古戏台的涅槃传奇。三代师徒接力四十载,从木材选料到八卦藻井雕刻,每一道工序都遵循《营造法式》的古法技艺。他们修复的戏台,梁柱间草龙盘桓、郭子仪庆寿图栩栩如生,连拼接误差都控制在毫米级,让400余座明清戏台重新挺立乡野。这种“以人传技、以技养台”的模式,让古戏台营造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师徒指尖的活态基因。

在湖北谷城,三神殿小戏台的修复更显智慧。面对省级文保单位的保护红线,当地创造性地采用“钢架支撑+防腐木铺面”的复合结构,既保留了原木立柱的历史质感,又通过可拆卸楼梯实现了文物利用与保护的平衡。当《滚灯谣》的唱腔再次回荡在戏楼时,当地老人的眼角泛起泪光——这不仅是一座戏台的重生,更是一代人文化记忆的复苏。

功能蝶变:

从戏曲空间到文化综合体

在戏曲诞生以后的大部分历史时期,人们的娱乐方式相对有限,于是去戏台看戏成为许多人的不二选择。正因为从帝王将相、皇后妃嫔、公子王孙到贩夫走卒都有看戏的娱乐需求,所以戏台才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增多。尽管古戏台在古代发挥着娱乐、祭祀、教化等多种功能,但这些功能一般都要通过戏曲演出加以实现,“演戏酬神”“演戏祭祖”“演戏教化乡民”都以演戏为手段。所以古戏台在古代就是典型的戏曲空间,就是为演戏而生,为看戏而生。

随着影视媒体的诞生,中国人看戏的需求第一次受到了巨大冲击,大量戏曲观众被分流到影视娱乐之中。而网络媒体的横空出世又加剧了戏曲观众流失的趋势,戏曲渐渐由大众艺术变成小众艺术,一些古戏台的演戏看戏功能虽继续保留,但早已不是当日繁盛光景。因为演戏看戏需求严重萎缩,许多古戏台似乎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得不走向沉寂。于是,今天我们如何创新活化利用古戏台,让其能发挥独特功能,继续活在人间,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难能可贵的是,一些古戏台已经摸索到创新活化利用的实践智慧。

湖南桂阳的百座明清古戏台,正在经历功能性的华丽转身。如莲塘镇大湾村的古戏台,春日演昆曲《牡丹亭》,秋收唱现代扶贫剧,平日里则变身村民议事厅。这种“戏曲+”模式,让古戏台从年节祭祀的单一场景,扩展成集艺术展演、政策宣讲、技能培训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当湘剧演员在雕花屏风前教授留守儿童戏曲身段时,古戏台完成了从“神人共娱”到“以文化人”的现代转型。

山西芮城元代连三古戏台的活化更具想象力。这座于公元1328年建成的三连戏台,因张艺谋监制剧集《主角》的取景拍摄焕发新生。剧组不仅在此复原秦腔“破蒙戏”场景,更与当地文旅局合作开发VR虚拟剧场。游客扫码即可生成专属戏曲片段,AI技术甚至能根据观众情绪调整唱腔节奏,让“许愿-还愿”的古老戏曲剧场变身为沉浸式文化体验馆。古戏台在影视与科技的赋能下,正突破地理边界,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路由器。

以上成功案例昭示的古戏台活化利用的实践智慧是,让古戏台由过去的单一演戏看戏的“戏曲空间”蝶变为今天兼及各类舞台表演及展示的“文化综合体”。这样做既保留和传承了古戏台承载的戏曲文化,也因时而动拓展了古戏台的文化功能边界。

社群共创:

戏曲记忆的集体唤醒

古戏台毕竟因戏曲而生,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希望今天仍能在古戏台看到戏曲表演,这是古戏台创新活化利用必须正视的事实。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今天有着强烈看戏需求的人群虽是少数,但这个少数却相对稳定,一直存在,他们的需求完全可以借助古戏台予以满足。由此,我们应该围绕古戏台所在的社区、街道或者乡村,定位古戏台所在地可能经常性聚集的戏迷群体,进行社群共创,做好古戏台戏曲演出的文章。

浙江宁海下蒲村魏氏宗祠古戏台的复兴,展现了社群参与的力量。这座光绪年间的古戏台通过“政府补贴+村民众筹”完成修缮后,村民自发组建了八个民间艺术团,进行经常性戏曲演出。当七旬阿婆用方言演唱改革版《梁祝》时,古戏台不再是仅供瞻仰的文化化石,而成为村民文化创造的孵化器。

湖南长沙火宫殿古戏台承载了许多长沙人的戏曲记忆,也曾一度沉寂。通过社群与企业共创,今日火宫殿成为长沙著名景点和中华老字号企业,火宫殿古戏台成为这一景点的“历史文化代言者”,几乎每天都有戏曲演出,尤其是湘剧、花鼓戏、长沙弹词等地方性戏曲或曲艺经常上演,深受长沙当地戏迷和外地游客欢迎。

江苏著名景点周庄的古戏台其实也运用了社群共创的智慧,本地或附近戏曲团体常年在周庄古戏台演出昆曲、锡剧、沪剧和越剧等地方戏曲,吸引大量本地戏迷和游客沉浸式欣赏。听着古老戏曲,欣赏着江南水乡风景,游客纷纷感叹这就是周庄最让人恋恋不舍之处。

这些依然经常性进行戏曲演出的古戏台,透过历史的沧桑,通过社群共创的实践智慧,让戏曲演出重新辉映古老戏台,唤醒了戏曲文化的集体记忆。古戏台上的水袖身段、婉转唱腔不仅延续了本地人的戏曲乡愁,还激荡起了外地人“诗与远方”般的美好旅游感受。

古戏台的重生之路,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戏曲文化对话。当3D扫描技术遇见八卦藻井,当抖音直播连通青砖黛瓦,当古老街巷再次传来袅袅清音,当八方游客围坐听戏,这些历经沧桑的建筑正以更富弹性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它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创新表达的试验场;既是乡愁记忆的储存器,更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正如弋阳腔在数字化戏台中找到新韵,又如昆曲在周庄古戏台找到八方知音,古戏台的活化实践启示我们:文化遗产的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创新浇灌下长出的时代新枝。唯有让古戏台真正“活”在当代人的精神生活里,方能使其汇入永不断流的文化长河。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影视艺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刘阳(QE0016)作者:张经武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