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之时,菊黄蟹肥,食蟹的大好时节马上就要到了。《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在“菊花诗会”上赏花吃蟹、饮酒斗诗,贾宝玉作《螃蟹咏》:“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状物抒怀,恣意率性。末句意谓:螃蟹生来就为满足世人的口腹之欲,人们称之为“坡仙”的苏轼亦不能免俗,一生嗜蟹,心心念念,忙并快乐……
写诗换蟹 馋相尽现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任湖州知州,他特意写信并寄诗告诉了好友丁骘。
丁骘,字公默,晋陵(今江苏常州)人,与苏轼是同科进士,两人交往多年,情谊深厚。丁骘时任处州(今浙江丽水的古称)知州,获悉苏轼履新,喜不自胜,于是为挚友寄去新鲜的蝤蛑,以示问候。苏轼大快朵颐,品尝了膏满肉肥的蝤蛑,乘兴写下《丁公默送蝤蛑》(收录于《东坡七集》),答谢友人相赠:
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
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
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
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蝤蛑,为海蟹的一种,壳青,俗名“青蟹”,温州人称之为“锯缘青蟹”;其头胸甲短而宽大,两侧具长棘,略呈梭形,被列入十足目梭子蟹科。《清稗类钞》中说:“蝤蛑,又名蟳,产海滨泥沙中。闽人称之为青蟹,较梭子蟹为贵。”蝤蛑具有活血化瘀、消食通乳的功效,故宁波旧谚中有“八月蝤蛑抵只鹅”之说,极言蝤蛑的滋补作用。
该诗首联写蝤蛑之大:以溪间小如铜钱的石蟹,反衬蝤蛑的硕大,并描绘煮熟的海蟹犹如一个屈曲着的赤色玉盘。颔联写蝤蛑之美味:打开蟹盖,蟹膏澄黄满溢,令人酒兴顿起;斫开蟹螯,螯肉雪白柔嫩,让人食欲大增。颈联写蝤蛑之美名:苏轼久闻其名,如今品尝,果然名不虚传,不啻珍品佳肴;并以“怪雨腥风”,入座时感到一丝寒意,映衬出蝤蛑的珍稀。尾联写诗人之馋:苏轼“以诗换蟹”,诙谐地自嘲是“馋太守”,一个“馋”字,既突出了蝤蛑之美味,又表现了自己的爱蟹之切。
末句“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苏轼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饕餮之状跃于纸端,堪称点睛之笔。句中的“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尖团”是螃蟹的别称,脐尖者为雄蟹,脐团者为雌蟹。想象一下:当舌尖探入甲壳,搅动吮吸,蟹黄在口腔中瞬间化为鲜美之味;当螯内饱满微甜的蟹肉,慢慢入口,在舌尖上跳舞时,这是一种多么惬意、愉悦的口腹之乐。
《丁公默送蝤蛑》在赞美海蟹的同时,也凸显了朋友间相互牵挂、彼此关怀的真挚情感,并且通过精妙比喻,融合饮食审美和文人酬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崇尚风物品鉴、追求品质雅致的生活情趣。
老饕食蟹 佳赋传世
世人皆知苏轼是一个美食家,殊不知他还自诩“老饕”,曾作《老饕赋》(收录于《东坡七集》):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老饕赋》是苏轼晚年的美食名篇,确切的写作时间不明,分析推敲,大致作于被贬、谪居海南儋州时期。
该赋以庖丁解牛、易牙烹调等脍炙人口的典故展开,记述了苏轼生平最爱吃的六种美食,反映出他对美食的极致追求:尝项上嫩肉,嚼霜前蟹螯,蜜渍樱桃红欲滴,醉蟹糟香绕满堂。其中,“项上之一脔”,指猪颈后面那一小块最嫩的肉;“霜前之两螯”,指秋后霜降前螃蟹成熟时的那两只蟹螯;“樱珠之煎蜜”,指蜜饯樱桃;“杏酪之蒸羔”,指蒸羊羔;“蛤半熟而含酒”,指醉蛤蜊;“蟹微生而带糟”,指醉蟹。六道美食,居然有两道跟蟹有关,一是咀嚼肥嫩鲜美的蟹螯,二是品尝别有风味的糟香醉蟹。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吃蟹颇为讲究,他会在秋风乍起、霜降来临时节,选择最为肥美的螃蟹,或洒一些酒,或和着酒糟,这样蒸熟后的蟹,不仅细嫩丰腴,而且带有微微酒香,所谓“微生醉蟹浸糟香”,最是美味。
事实上,有宋一代,庙堂之高、江湖之远,螃蟹一直被视为珍馐佳肴,且盛行吃“洗手蟹”。《蟹略》中记述,南宋时期,人们将活的螃蟹洗净剖开,浇上酒,撒上盐,加上花椒、姜、橙,蒸煮至八九分熟,再以酒醉之,甚至留有一些酒糟,即做成一道“蟹酿橙”。因为炮制便捷、快速,客人索唤之后,盥手毕即可食,故有“洗手蟹”之称。它与“半壳含黄宜点酒”、“蟹微生而带糟”,以及陆游的“斫雪双螯洗手供”,都被称作“洗手蟹”,类似于今浙江舟山、宁波一带广为流传的“呛蟹”。又如同明代顾元庆在《云林逸事》中则所记述的“蜜酿蝤蛑”:“盐水略煮,才色变便捞起。擘开留全壳,螯脚出肉,股剁作小块。先将上件排在壳内,以蜜少许入鸡弹(蛋)内搅匀、浇遍。次以膏腴铺鸡弹(蛋)上蒸之,鸡弹(蛋)才干凝便啖。不可蒸过,橙齑醋供。”
《老饕赋》运用夸张的手法、凝练的语言,阐述了烹饪的四大要素:名厨掌勺、精选食材、掌控火候及调味技艺,呈现了宋代煎、蒸、糟等烹饪技法的多样性,历来被视为苏轼饮食美学的典范之作,堪称古代版“舌尖上的中国”。尤其是苏轼把自己比作大口吞食、贪吃不厌的饕餮,折射出他即便贬谪海南,政治生涯跌至谷底,却依旧保持豁达心境、坚守生活意趣,钟情美食、热爱生活,充分展现了他作为“吃货”“老饕”的人格魅力。
写文画蟹 寄托情怀
蟹乃食中珍味,苏轼嗜蟹成癖,自笑平生为口忙。除了上述的《丁公默送蝤蛑》《老饕赋》外,苏轼起码还曾在19首诗词作品中涉笔写蟹,或作为背景、或以比兴手法出现,且不乏精彩描绘和深情赞美。如:“霜蟹初有味”(《与顿起孙勉泛舟探韵得未字》)、“左手持蟹螯”(《饮酒四首》其二)、“赤鱼白蟹箸屡下”(《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白鱼紫蟹君须忆”(《台头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馆分韵得忆字人字兼》)、“把蟹行看乐事全”(《和周正孺坠马伤手》),此外,重阳节大啖螃蟹时,写下“无限黄花簇短篱,浊醪霜蟹正堪持”(《次韵张恕九日寄子瞻》),记述食蟹体验,咏叹蟹味之美,毫不掩饰对美食如螃蟹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他对品质生活的憧憬。
苏轼写蟹,善于以蟹事切人事。晚年创作的寓言集《艾子杂说》中,有一篇《一蟹不如一蟹》的短文:
艾子行于海上,见一物圆而褊,且多足。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蝤蛑也。”既又见一物,圆褊多足。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螃蟹也。”又于后得一物,状貌皆若前所见而极小。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彭越也。”艾子喟然叹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此文同样没有记写确切的写作时间,但有学者根据文中“行于海上”等语,以及苏轼的生平经历,分析此篇当是他在元符三年(1100)五月遇赦,渡海北归后的作品。彭越,即“蟛蚏”,螃蟹的一种。元代《至正四明续志》记载:“彭越,一螯大一螯小……盐酒醉之,异于常蟹。”因盐酒醉后,蟹蚶洁白如玉,鲜美异常,故又称“白玉蟹”。醉白玉蟹风味独特,口感细腻,相传苏轼品尝以后,为之倾倒。
寓言通过“艾子”与“居人”之间的问答,揭示了“彭越”不如“螃蟹”,“螃蟹”不如“蝤蛑”,它们的个头、体型一个比一个小,比喻人或物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差、越来越糟,寓指当时朝廷权贵,一个比一个卑劣冷酷,一个比一个面目可憎。显然,苏轼以“多足”而“横行”的螃蟹,意在讽刺、唾骂朝中那些横行霸道的奸佞禄蠹,展现出他敏锐的洞察与深邃的见解。
苏轼亦善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米芾在《画史》中记述,苏轼画竹,喜从地面一管到顶,连节都省略。另历代笔记中还有苏轼画蟹的记载,这或与他喜食螃蟹不无关系。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内府刻本《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国家图书馆藏)卷八十二中,记载了一则掌故《宋苏轼画蟹》:“翰林东坡公画蟹,兰陵胡世将得于开封夏大韶。……而此画水虫,琐屑毛介、曲隈芒缕具备,殊不类其胸中,岂公之才固若是?大或出于绳检,小或合于方圆耶?”另据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记载:“游戏亦有三味,东坡居士画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备俱。”两段文字,内容大致相近,有前后因袭可能,表明的意思非常清晰,即苏轼画蟹主次分明、形神兼备,寄托胸怀、凸显性情。然而,苏轼的传世之作仅有《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雨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但真实性存疑)三幅,至于包括那些蟹画的其他作品,已然散佚,不见流传,令人称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