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身着西式演出服的演奏员拉起小提琴,吹奏单簧管,游走在他们身边的是身穿昆曲传统服饰的演员,在西洋室内乐的伴奏下唱起“水磨腔”,婉转道出杜丽娘的爱情传奇。9月26日、27日,北京交响乐团首次携手北方昆曲剧院推出的室内乐·昆曲音乐剧场《牡丹亭·惊梦》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中西方高雅艺术跨界融合,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
室内乐·昆曲音乐剧场《牡丹亭·惊梦》以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名著《牡丹亭》为蓝本,采用13人的室内乐团——弦乐五重奏、木管五重奏、竖琴及打击乐组,与6位昆曲主演的独特编制,以室内乐的丰富织体与昆曲的唱念做打深度对话,构建出充满想象力的戏剧空间。
舞台上多条下垂的幕布,配合光影营造出浪漫玄幻的氛围。灯光掩映,小提琴和长笛交织着欢快的旋律,烘托春日景象。音乐中,昆曲演员登台,唱出“一生爱好是天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牡丹亭》中的经典唱段。昆曲演员唱的是原汁原味的昆曲唱腔,西洋室内乐恰到好处地丰富了人物的情绪,多声部的音乐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牡丹亭·惊梦》是一场跨艺术门类的对话,并非简单地将昆曲与室内乐并置,而是尝试让两种高雅艺术达到音乐结构和美学的融合。该作品的主创阵容由一批年轻艺术家担纲,担任作曲与编曲的是北京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白金。“《牡丹亭》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女性的反抗与自我觉醒,看似离西方古典音乐很远,但我相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观众的情绪是相通的,用西方的乐器也能表现杜丽娘的情思。”
创作中,白金尝试给每个角色用一种乐器树立形象,“杜丽娘是双簧管,是非常抒情的音色;柳梦梅是黑管,音域很宽,和小生的感觉很像。”白金以《绕池游》《步步娇》《皂罗袍》等经典唱段的旋律为骨架,进行了全新的作曲与配器。弦乐五重奏绵长抒情,木管五重奏灵巧点缀,加之竖琴的晶莹音色与打击乐的节奏张力,共同构建出丰富的西洋室内乐和声。
对昆曲来说,唱腔旋律的行进要依赖于曲笛的引领,演员要跟着笛声的旋律来演唱,但在创作之初,北交与北昆两方主创就达成一致,这次演出一个民族乐器都不用。白金把曲笛的旋律转化为西洋音乐的长笛、双簧管等乐器,再用其他乐器加入丰富的和声,形成更为立体的声音表达。
“脱离曲笛的引领,对昆曲演员来说确实非常难,但我们这次登台的青年演员非常努力,业务能力很强,呈现出来的效果也让人感到惊艳。”本剧导演、北方昆曲剧院青年导演张鹏说,传统戏曲与西洋音乐如此紧密的融合,在业内十分少见,“古典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我们相信由交响乐团来演绎昆曲的《牡丹亭》,会产生1+1>2的化学反应。”
张鹏介绍,传统的昆曲《牡丹亭》非常长,全本可以唱至少3天,全新创作与室内乐结合的作品,主创团队对故事进行了取舍,“选取最经典的唱段,在保证音乐呈现的基础上做加法,突出能够表现杜丽娘人物形象的核心唱词。”简约的舞台美术凝练了室内乐团和昆曲各自的艺术特色。恰到好处的乐器声与人声结合,不仅保留了昆曲的传统韵味,还通过西洋室内乐的编配,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场演出是北京交响乐团与北方昆曲剧院这两大北京市属院团在守正创新领域的一次开拓性舞台实践,也是北交继交响京剧音乐会《杜鹃山》之后的又一次“音乐+”的尝试。“‘洋为中用’是北交文艺创作的方向之一,‘美美与共’会产生全新的跨界表达。”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说,《牡丹亭·惊梦》希望打破传统音乐或戏曲演出的单一模式,探索一种“小而美”“美而雅”的舞台呈现,“希望喜欢古典音乐的观众能通过这部作品了解昆曲艺术,也希望热爱昆曲的戏迷走近古典音乐,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打磨这部作品,推出音乐会版和沉浸式版,也期待它能走出国门,向西方观众讲述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