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全球文物藏品中的中国面孔为载体,讲述中华文明跨越万年的精神图谱,致力于让读者通过“小面孔”读懂“大文明”。书中精选50件最具代表性的能展现“中国面孔”的文物,从20万年前的“北京人”面孔到青铜时代的沉思者,从秦汉的戍边将士到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与海上和平的守护者,通过高清影像与严谨考据,揭示文物背后中华民族的情感、智慧与价值观。
我们为何会长着中国面孔?我们为何成为我们?这看似一个简单问题,其实是古老中国产生的一个哲学话题。
作为一名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化遗产工作者,我总是喜欢带着复杂的话题在天安门广场走一走。2025年5月,一个普通的日子,我观看了一次升旗仪式。当国歌响起,一张张面孔,一双双眼睛,静静地凝望国旗升起,定格到旗杆顶端,随之一片欢呼。那一刻,一抹中国红映照了一颗颗炽热的中国心。
望着一张张可爱的中国面孔,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话,“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中国面孔为何会汇聚在国旗下?从社会学层面看,这是集体仪式与国家认同的建构。从心理学层面看,这是情感共鸣与归属感的满足。其实,就个体而言,大家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但有一条是一致的,就是寻找心底的精神慰藉,这也是寻找文化意义上的“中”,即“根与魂”。
国旗杆就在北京中轴线上,中国人有择“中”的传统。甲骨文里,“中”和“旗”似是同一个字。因为择“中”,便有了“宅兹中国”。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有四千二百余年在大中原的长安和洛阳一带“择中建都”,后来随着经济中心东移,金人认为“燕京乃天地之中”,便在北京“择中建都”,此后元明清也定都北京。“中”成为“东西南北”甚至“天地”多个方位“合和”的通道,最后聚集成一个点或一个核心。“中”为中国面孔打上了“华夏”的底色。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本书回应时代关切,精心选择文物里能呈现中华文明标识的中国面孔,用物证说话,着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关于中国面孔的选择,基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时间上,涉及中华民族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二是内容上,呈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张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形象上,文物上呈现的面孔表情有平淡、欢喜、幽默、愤怒、悲伤,也有自信、勤劳、勇敢、智慧、坚韧,既“可信、可爱、可敬”,又“真实、立体、全面”。四是物证上,这些文物来源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涉及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壁画、石刻、雕塑、书画等珍贵文物。
不妨列举一例。如今,“快递小哥”几乎与我们天天谋面。可你知道吗?古代也有“快递小哥”。1973年,在“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甘肃省嘉峪关新城魏晋墓葬群出土了“驿使图”的壁画砖。依据这件文物出土地——嘉峪关附近推测,壁画上马行进的方向是由西向东,应是从河西走廊往东到长安。马的四蹄腾空,马尾飘扬,而信使却稳稳地坐在马背上,看得出信使的业务非常熟练。细心人会发现,这个“快递小哥”的脸上并没有画嘴巴。这是为什么呢?有学者推测,不画嘴巴恰恰是古人故意为之,他们是想表达古代邮政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这个“快递小哥”不仅揭示了古代邮政制度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自张骞出使西域,从葱岭、天山、昆仑山到祁连山一线,多条丝绸之路古道在敦煌交汇。这副面孔再现了离现在一千六百多年前中国邮政的情形,也被认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政的形象资料。1982年,“驿使图”上了纪念邮票,成为中国邮政悠久历史的见证。
中国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后,发回来的照片上地球是一片蔚蓝。这个蔚蓝色星球在银河系旋转着进入了人类的21世纪。在亚欧大陆东部,由黄河文化带、长江文化带、珠江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构成的五大文化带上,五千多年的岁月将中国面孔雕刻得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然而,五千多年的岁月又将中国面孔深刻地文化格式化,让我们拥有了共同家园“中国”,拥有了共同身份“中华民族”,拥有了共同名字“中国人”,拥有了共同梦想“中国梦”。
中国面孔绵延发展五千多年,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理由。一如现代AI对古老《诗经》的回应:东方既容,其仪煌煌;东方既容,其华灼灼;东方既容,其气昂昂。
(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