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从雍亲王府到雍和宫

2025-07-24 14:33 北京晚报

如今的雍和宫是北京最为热门的景点之一,每天游人如织,人声鼎沸。这座建筑从明代的官房,到清代康熙年间的贝勒府、王府,再到雍正年间的行宫以及乾隆年间的喇嘛庙,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将自己曾经的潜邸赐名为雍和宫。这个名字沿用至今,正好三百年。

康熙册封 修建府邸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初二,皇帝同时册封了六位成年的皇子,其中皇长子胤禔和皇三子胤祉被封为多罗郡王,而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和皇八子胤禩则同时被封为多罗贝勒。其中最大的胤禔26岁,最小的胤禩17岁。按照惯例,在得到封爵后,皇帝会在京城为他们选择一块地方修建府邸。胤禛当时得到的地块儿,是紧挨着北城根下的原明代宦官机构——内官监所属的官房,此处也建成为胤禛的贝勒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第二次大规模册封子嗣,胤祉、胤禛和胤祺同时被册封为亲王,胤禛的府邸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原有的禛贝勒府升格为雍亲王府。按照惯例,其府邸应进行较大升级改造。

按照《钦定大清会典》的记载,贝勒府的规制为“基高三尺,正门一重,启门一;堂屋五重,各广五间;瓦压脊五种,门柱红青油漆,梁栋贴金采画花草,余与郡王府同”,而亲王府则是“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前环护石阑,台基高七尺二寸;其上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七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七间,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通过上面的文字不难看出,两种府邸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改造为雍和宫之前的雍亲王府的规格,可以参考朝阳门内的孚郡王府(前身为始建于雍正年间的怡亲王府)的格局。

在公交朝内小街站的北侧,能够看到孚郡王府如今的大门,这是利用老的倒座殿宇改造而成的。步入大门迎面是一座五开间绿琉璃瓦剪边,单檐歇山顶的建筑,这是王府的正门,东西两侧则是东阿斯门和西阿斯门。“阿斯”为满语,意为“旁侧”。东西阿斯门也就是东西两侧的侧门之意。如今雍和宫的这两座阿斯门还保留了当年王府时期的规制,不过五开间的正门已经改造为类似寺庙天王殿样式的雍和门。

孚郡王府第一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为中路上七开间的银安殿,其东西两侧有七开间、两层的翼楼。当年雍亲王府的设置和此处完全一致。

不同的是,雍亲王府的银安殿后来被改为黄琉璃瓦,并更名为“雍和宫”,两侧的翼楼则维持了原有的布瓦,甬路中央则多了一座兴建于乾隆年间的御碑亭。

孚郡王府银安殿后为五间后殿,雍和宫相对应的位置是永佑殿,这里也是雍正帝去世后停灵的场所。后殿之后为寝殿,孚郡王府的寝殿有七开间,东西配殿各五间,其后为后罩楼七间,也是王府的最后一进。而雍亲王府的寝殿在乾隆年间被改建为法轮殿,后罩楼部分进行了改建,将景山万福阁搬迁至此,形成了新的格局。

太和如意 书院福地

根据史料记载,雍亲王府的东路,在历史上也被称为东书院。按照清代王府功能的分区,这一带才是雍亲正即位前在王府中的生活起居区域。根据乾隆朝编纂的《国朝宫史》记载:“宫之东为书院。院门三楹,入门为平安居……后有书室三楹。”

从这可以看出,当年穿过雍王府中路的东阿斯门,左转便是东书院的三开间院门,步入院门则先后可以看到平安居、穿堂殿以及如意室。值得一提的是,如意室对于乾隆皇帝来讲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少年时与弟弟弘昼读书学习的场所。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正月初五,五十四岁的乾隆帝到雍和宫拈香行礼,在如意室休息之余,他写下了一首《如意室述怀》表达了他故地重游时的感慨:“此室幼居曾,偶来感弗胜。无端朝夕里,不觉岁年增。墙见真徒语,庭趋那再能。踟蹰缅如意,可未负丕承。”

如意室之后,穿过一整排划分东书院南北两个院落的连排房,迎面便是假山石,沿着山石中间的曲径穿过去,迎面是东书院最为重要的建筑——太和斋。太和斋北面还有两重殿宇,东南是画舫。画舫北侧东西各有一道连廊,连接着北面的戏台。戏台再向北,为五开间的大殿一座,其内悬挂康熙皇帝御笔匾额“五福堂”。

乾隆五十年(1785年),已经75岁高龄的乾隆帝在《五福堂有咏》中写下了这座殿堂与康熙帝的渊源:“昔皇祖御笔书此额以赐皇考,恭悬潜邸此堂,用昭垂裕”,康熙赐给了雍正,雍正挂在了太和斋的这座殿里。康熙所写的匾额似乎给乾隆带来了非常好的运气,“昨岁余得玄孙,五世同堂”,也就是真正变成了“五福堂”了,因此他特意制作了一块“五福五代堂”的匾额,悬挂在紫禁城的景福宫中,并强调其源头正是康熙的这块匾额。

太和斋西侧则是海棠院,从名字可以看出当年这里一定是遍植海棠,而且这里也一定是雍亲王闲暇之余游赏之所,从这里的“香红雨”“清晖娱人”“高云情”等匾额,便可见一斑。

1900年,东书院遭到八国联军的劫掠,损失惨重。八年后,东书院失火,大部分建筑被毁。如今这里已经很难寻觅到当年的旧迹。

潜邸升格 钦命雍和

清实录世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大学士奏请:皇上潜邸,升为宫殿,撰拟嘉名,恭候钦定。”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十三,“上钦命曰雍和宫”。这正是雍和宫命名之始。

雍正即位后,原有的王府面临着如何处理的问题。在他之前,顺治帝和康熙帝都是幼年即位,不存在即位前住过王府的问题。雍正帝比较特殊,在当皇子期间,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分府以后,将近三十年的时光,都是居住在自己的府邸中(除了此府之外,雍亲王在西郊还有一座赐园,即后世的圆明园,避暑山庄也有一座赐园,名狮子园)。因此他对于自己的这处“潜龙邸”非常有感情。按照旧制,皇帝即位后,其府邸或者转分给其他王公,或者由朝廷收回改为他用。雍正帝最终的做法,就是将这座潜邸升格为宫殿,并命名为雍和宫。这样一来,这座原有的王府便直接升格为和紫禁城一样的级别了,紫禁城中的一座宫门,还因为雍和宫改了名。这就是太和门西南的熙和门。当年这座门的名字是雍和门,因为与新命名的雍和宫的大门重名,而被改名为熙和门。

成书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永宪录》中,保留了《世宗实录》中所删减的史料。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也就是雍正帝钦命潜邸为雍和宫的那个月,有这样一条史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廉亲王允禩(即胤禩)奏移府。以天暑劳民谕止之”。在这一条的附注中,有如下记录:“廉亲王府与上藩邸相连,群臣请升潜邸为宫。廉亲王府不合相并,上以废安亲王空府与之,奏于六月十二日迁移。”

廉亲王府就是八阿哥胤禩的府邸。不难看出,康熙年间皇储之争中的两位主力——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竟然是邻居。

胤禛即位后,从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二十日,群臣提出请求要把原有的府邸升格为宫,到第二年雍正帝正式为雍和宫这段时间内,“升级”工程应该是紧锣密鼓地在进行着。作为一墙之隔的邻居,老八的府邸就显得有些碍眼。老八继续住在这里,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经过讨论后决定,廉亲王府择日迁移。新府的位置,雍正替他想好了,那就是雍正元年(1723年)获罪被夺爵的安亲王的府邸。之所以选择这里为新的廉亲王府,是因为安亲王和胤禩还有一层姻亲关系:胤禩的福晋郭络罗氏,是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

在1750年前后完成的《乾隆京城全图》中,雍和宫东路建筑的东侧,发现一组名为“经史馆”的建筑群,这组建筑有头道大门三间,内侧为正殿五间,其后有后殿七间,最后一进为七开间两层楼阁。经史馆的东侧,还有两个院落,是典型的四合院格局。两组院落南侧,为环状假山叠石,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几乎与经史馆主体院落相当。笔者推断,这一广大区域,极有可能是胤禩的府邸和花园。

雍正停灵 乾隆亲祭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驾崩于圆明园。当天,其梓宫(即棺椁)被抬入紫禁城乾清宫内供奉。按照清代惯例,皇帝去世后,梓宫要奉移景山寿皇殿(此寿皇殿非今日所见之建筑群,而是乾隆改造之前的老寿皇殿),顺治帝去世后一个月,梓宫奉移寿皇殿,康熙帝去世后半个月余,梓宫同样奉移寿皇殿。因此雍正帝的梓宫,不出意外也应该是由乾清宫移至寿皇殿。不过乾隆帝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整修雍和宫,用以安奉大行皇帝梓宫。

九月初一,乾隆帝发布谕旨:“雍和宫工程,现在修理。时届初冬,且值阴雨,所有在工夫役,服劳可念。其工价,着加一倍赏给。”由于决定做得比较仓促,奉移皇帝的梓宫这样的大事又不能拖延,当时还赶上秋凉时节阴雨绵绵,因此乾隆帝给予了参与此项工程的工匠们特殊待遇,即工钱提高一倍。果然这个方法很奏效,工程进展可谓是神速,短短十天之内,主要殿堂就完成了简单修理和改易黄瓦的工程。

九月十一,举行了梓宫安奉仪式。自此,直到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十一日雍正帝棺椁奉移泰陵,在长达一年零四十天的时间,雍和宫主要是作为“殡宫”的功能来使用的。

雍正去世后,乾隆提出二十七日守孝期过后,还应该在紫禁城内守孝,但他觉得这样难以展现自己的哀慕之思,因此他提出来,在百日之内每天到雍和宫祭奠。大臣们觉得这样往来于雍和宫和紫禁城过于频繁,乾隆帝做出让步,提出“一月之内,每日亲诣一次。一月以外,间日亲诣一次。两月以外,间二日亲诣一次。”

从最终的执行效果看,九月和十月,乾隆帝基本每隔一天便要来雍和宫一次,自十一月开始频率开始略有降低。因为频繁往来于皇宫与雍和宫之间,相关执事人员比较辛苦,乾隆皇帝下诏提高沿途警卫人员的“绩效”,除了应发的酬劳以外,另外补发一个月的工资,并且沿途要求内务府设置了五处官棚,为加班人员预备饭食。

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十一日,乾隆帝奉移雍正帝的梓宫前往泰陵安葬。次年三月二日,正式将雍正帝、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敦肃皇贵妃(年氏)梓宫安奉泰陵地宫。八月二十一日,奉世宗宪皇帝(即雍正帝)神御于雍和宫。

乾隆十年(1745年),皇帝发布旨意,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于是,就有了如今之格局。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杨征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