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神厨院、神仓院、庆成宫三处文创空间几乎是每位到访观众的必打卡点位。爆款天宫藻井金属解构冰箱贴、神仓立体冰箱贴、中轴线流沙冰箱贴……面对一款款设计精巧的文创产品,没有观众能空手而归。
看着络绎不绝的观众,周海荣满心欣慰。作为该馆文物保护与发展部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文创空间每一个角落的布置、每款产品的设计,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这只是周海荣职业生涯的一个缩影——过去近20年来,她持续用创意唤醒在时光中沉睡的瑰宝,让束之高阁的文物飞入寻常人家,焕发出新的活力。近日,她获评2025年度北京最美文物守护人。“合理利用开发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让小文创撬动大保护,我们还任重道远。”周海荣说。
设计师 与文创结缘 细节里抠出完美作品
提起与文创的结缘,周海荣从办公柜的最高层取下一个大大的文件盒。“这些东西我可真是有年头没摸过了。”说完,她眯起眼睛,冲着文件盒“呼”了口气,细细的灰尘弥漫开来。尘封其中的是周海荣最早的文创作品。
文件盒中,整齐排列的小塑料封袋内,智化寺京音乐使用的乐器、国子监的琉璃牌坊、徐悲鸿纪念馆的《奔马图》……京城各大文博场所的标志性元素都被搬到了一枚枚小巧玲珑的胸针上。这些物件也将周海荣的思绪拉回到近20年前。
2007年,身为设计师的周海荣与北京文博交流馆(北京市智化寺管理处)合作,接下了为北京文博场馆进行文创设计的课题。“当时,北京中小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我们那时还不叫‘博物馆文创’,叫‘文化衍生品’。”周海荣说,几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探索。
将展柜中的文物变为产品,最难的还是创意和思路。当时的周海荣对各博物馆藏品的了解远比不上今天,于是,翻图录、逛博物馆成了她获取灵感的主要方式,有时候在博物馆一泡就是一天。她还特意跑了趟义乌,考察市面上受欢迎的小商品类型。
细细梳理后,周海荣给自己立下了规矩:做文创不能生搬硬套,在她看来,随便在杯子、帽子上贴上文物图片,更像是做“广告植入”,反而浪费了文物本身的美感。一件好的文创产品,应该既能让人们了解它背后的文物价值,又能跟现代人的生活产生联系。
“当时真的是一个细节都不糊弄。”她摩挲着一个个徽章解释,“这些砖缝都是一个线条一个线条抠出来的,有时候几个花瓣就得打磨好几天。”有了样品,找到工厂来加工也不容易。“当时没有现在这么便利的途径,只能在网上找工厂,然后一家一家地打电话。”
徽章、领带、文件夹、手机链……这批作品中孕育出“北京记忆”系列作品的雏形,每个系列都独具特色。比如,“旋子彩画”系列选择了4种常绘在北京地区古代建筑梁枋上的明代京式旋子彩画图案,赋予文具、服饰等独特的北京风味;“八旗军团”系列中,卡通版的八旗小人成了领带、丝巾亮眼的点缀。
初战告捷。
2009年,凭借“北京记忆”系列,北京文博交流馆拿下了当年“北京礼物”全球文创大赛的银奖。
这段经历也将周海荣正式领入了博物馆的大门,成为一名在博物馆从事文创自主开发的专业人员。智化寺、五塔寺、古建馆,在不同博物馆工作的经历带给她不同的碰撞,文创领域的各类奖项也成了她艰辛努力的最好见证:“北京礼物”铜奖、北京文创大赛文博产品设计大赛“最具工匠精神”单项奖、北京国际设计周文博赛区优秀奖……
文创人 引入新力量 打造火出圈的冰箱贴
2024年,“天宫藻井金属解构冰箱贴”成为文博领域的现象级产品。对于周海荣来说,这款产品的爆红既意外,也不意外。
说不意外,是因为这是过去几年,周海荣推动文创改革创新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为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2023年,在博物馆的支持下,周海荣开始思考为博物馆文创开发引入更加鲜活的血液,探索基于馆藏资源的授权新路径。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社会力量加入了进来。这是个需要做好多方平衡的工作:既要保护各公司的利益,还要确保各公司产品设计有区别、不雷同,同时设计也得有底蕴、契合博物馆特色。
为此,周海荣多次组织馆内专家为合作设计公司授课,解读馆藏研究成果,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取元素提供灵感。一年来,她带领团队审核了200多款文创产品。而天宫藻井冰箱贴即源于馆藏一级文物“隆福寺万善正觉殿天宫藻井”,经馆方与设计师团队不断碰撞完善而成。
说意外,是因为这款产品可以说是文创空间里最贵的冰箱贴了。为了能让观众在心理上接受这个价格,周海荣为销售人员讲解了文创背后凝结的心血:冰箱贴是由5片组成,每片价格差不多三十多元,与普通的冰箱贴差不多;最后一片是夜光材质,能发出淡淡光芒;更关键的是工艺超精细,物有所值。
观众没有辜负饱含心意的作品。很快,天宫藻井冰箱贴“一贴难求”,甚至被网友戏称为“最难买的冰箱贴”之一。
面对市场的热捧,周海荣却很冷静,她看到的是产能的不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为此,她紧锣密鼓地带领团队开通线上直播平台,有效缓解了现场排队抢购的问题。同时她紧抓节点推介产品,一年参加了14场市集活动,让神仓立体冰箱贴、中轴线流沙冰箱贴等系列文创跟着一起火出圈。
“过去一年我们跑得太快了,现在要慢下来,把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捋顺。”近20年的从业经历,让周海荣对博物馆文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做文创,不仅仅是开发一个让大家喜欢的产品,还有很多配套的服务需要去培训。知识产权的先行,对公司的监管、店员的培训,后续的营销……博物馆要打造一个完善的商业体系,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周海荣自嘲是被迫跟着时代发展而转型。但这么多年,有一点从未改变,她始终坚信:只搞创收的文创之路只会越走越窄,对馆藏文化的研究、活化才能为文创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文保人 修缮神仓院 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在过去近20年中,周海荣的职业生涯在2022年稍微拐了个弯:先农坛是北京中轴线重要遗产要素,她所在的文物保护与发展部投入到了文物修缮和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中,而她肩负的是神仓院保护修缮工程的管理工作。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公开招投标、工程备案、开交底会、布置进场、监督工程每日进展……对于周海荣来说,这些经历新鲜而充满挑战。“一开始我连脚手架都不敢上,站上去颤颤巍巍的,现在我简直是如履平地。”周海荣笑呵呵地回忆,“每天都有新挑战,每天都是焦头烂额,然后在崩溃中慢慢平复心情,去处理问题。”
最让她难忘的是一次水管的爆裂。陈旧的水管部分零部件由于氧化开始“酥”掉,导致漏水孔越来越大。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先农坛此前曾作为工厂、民房等使用,地下管线布局尤为复杂。为了定位水管的源头,周海荣在偌大的院子里一个井盖一个井盖地排查。
类似亟待解决的问题每天层出不穷。为了做好项目的“大管家”,周海荣四处取经:请来专家提意见,去别的博物馆请教,到中轴线其他工地上观摩……近一年的工地生活让周海荣快速成长,现在她已经是可以把“捉节夹垄”这种瓦面修缮专业术语挂在嘴边的人了。
在周海荣看来,没有什么事情是白做的。回到文创岗位后再琢磨自己的中途转型,她对这句话的感受越来越深。“参与过修缮项目之后,我对古建的结构、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文创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她正谋划着,利用文创产品将修缮工艺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为观众提供更多欣赏古建的渠道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