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话剧《长安的荔枝》:在舞台上“跑”出一个大唐

2025-07-14 06:36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在舞台上“跑”出一个大唐

近日,作为2025第二届天桥戏剧展演重磅剧目之一,话剧《长安的荔枝》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以肢体语言呈现历史文本,用现代科技重构盛唐场景,话剧版“荔枝”巧妙击破历史叙事的“次元壁”。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今夏热播,让广大观众熟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故事。话剧《长安的荔枝》沿用了马伯庸原著小说的基本设定,讲述了小吏李善德挑战“荔枝三日必腐”的极限,同时在官僚体系夹缝中求生,在历史的洪流中蹚出一条生路的波折故事。

《长安的荔枝》讲的是唐代故事,舞台呈现却十分现代,可移动折叠的巨型多媒体屏幕,随着剧情发展变换成古朴屏风、院落大门,变换成李善德一路奔波时的山水背景。LED灯构成的矩阵光影也成为演员手中的道具,当超长的LED灯杆化作演员手中一柄长剑时,舞台效果让人眼前一亮。演员们则通过高强度的肢体表演表现千里奔袭的剧情,大量无实物表演清晰呈现出李善德攀爬高山、涉水过桥的体态,带来视觉享受。

此类表演形式,在马伯庸小说改编的舞台剧中已形成统一风格。《两京十五日》表现的是明朝版“速度与激情”,演员们同样模拟划船、落水、躲避暗杀等多种情形。高度符号化的布景同样代替了舞台实景,宫殿剪影暗示时空转换,在有限舞台上构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些鲜明的舞台艺术风格无疑与马伯庸小说的容量有关。马伯庸擅长在历史的缝隙中虚构故事,营造巨大的时空跨度和丰富场景。而舞台剧要在两三个小时中呈现密集的反转和悬疑气氛,还不能损害故事的容量,迫使戏剧人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

可喜的是,戏剧人找到了合适的方式,用高度写意的手法呈现历史的纵深,用肢体符号支撑高密度的叙事,不仅回归了舞台的“假定性”本质,也吸引众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