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梨园公会历经腾退、修缮、保护后,作为京剧艺术交流传播中心,在西城区正式开馆试运营。“重张开业”的梨园公会旧址,位于前门外的一条相对安静的胡同,即樱桃斜街。这处与梨园行有着密切关系的公会组织,其前世今生都有着太多的故事。若要细究这些往事,还得从中轴线附近的另一条胡同说起。
精忠庙曾是驻所地
在中轴线东侧,是一条南北向的胡同,其名曰“精忠街”。莫需多言,此街必定与岳飞有关。事实亦是如此,精忠街得名于精忠庙,精忠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庙内祭祀着南宋名将岳飞的塑像。
岳飞一生都未到过北京地区,但这一点儿也不妨碍北京民众对他的祭祀。有清一代,精忠庙内“烧秦桧”乃是京城一大活动。据文献记载,此精忠庙山门外,还仿照杭州西湖岳王庙、河南汤阴岳庙等,放置着铁铸的秦桧夫妻跪像。每年正月,庙内还要另塑土制的秦桧像,以用火烧之。根据老一辈人的说法,这泥土制成的秦桧像,中间是空的,填满易燃的柴火。秦桧的鼻孔、眼眶、嘴巴都是空的,待到正月十五这一天,精忠庙里的道士会当众点燃秦桧肚内的柴火。在观者看来,这秦桧像的眼、鼻、口,率先往外冒烟。随后,便是火焰熊熊燃起,将土秦桧烧个稀烂。每到此时,观看者皆纷至沓来,其场面热闹非常。
就在这座精忠庙大殿东侧,另建有一座喜神殿,里边供奉着梨园界的祖师爷。这位祖师爷不是别人,正是唐玄宗李隆基。
根据《北平旅行指南》中的说法:“(喜神殿)殿中四壁系绘梨园故事、人物绘画,极为精细。惜绘者姓氏不传,然考其年代,亦当在乾隆时,非名手莫办也。”由此可知,精忠庙喜神殿内的壁画作品,可谓清代中叶的上乘之作。详实记录了壁画内容的,是梅兰芳的挚友齐如山先生。《北平旅行指南》中写道:“经戏剧家齐如山君摄得全影二幅,一为十二音神图,十二音神在国剧皆称真君;二为唐明皇游月宫全图。” 根据当时留存下来的文献资料所载,喜神殿内绘有7幅戏曲壁画。
正是由于精忠庙喜神殿的存在,梨园行亦在此地设置起行业会馆,专门办理行中之事。不过,这行业会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京城梨园行的管理者曾经有过怎样的变迁呢?
这话还得从明初说起。自永乐帝迁都北京之后,管理伶人事务的唯一官方机构,是总司设置于北京、分司设置在南京的教坊司。从《明史·职官志》可知:“教坊司奉銮一人,正九品。左右韶舞各一人,左右司乐各一人,从九品。掌乐舞承应,以乐户充之。”令研究者遗憾的是,关于明代教坊司的活动记载实在太少,尤其是北京的教坊司记载,几乎难以找到。至于南京的分司信息,也仅见于《板桥杂记》。此时的教坊司所管理的伶人,以女性占大多数,男性则居次要地位。
待到清朝建立,清承明制,继续设置教坊司。但此时的教坊司已经取消了女性入宫做承应的先例,改由宦官代之。教坊司内的工作人员,也基本由旗人担当。及至雍正七年(1729年),教坊司干脆被撤销。这样做的目的,或处于雍正帝对声色娱乐的规诫。然而,宫内外的戏曲演出并未消失。掌管演出事务和负责贯彻法令的差事,还得接着做。因此,能够代行教坊司职能的,很可能就是设置于精忠庙的相应机构。
当然,精忠庙在何时成为戏曲伶人同仁组织所在地,目前还存在争议。戏曲研究者张永和先生认为,时间应为清乾隆后期。而《京剧往事》作者、戏曲研究者王芷章则认为是明末清初。另有学者认为,梨园会馆于同治年间自如今陶然亭公园西南侧迁至精忠庙内。
无论哪种说法,由于喜神殿居于精忠庙的院墙之内,而梨园行业总会设于此地,以致人们把梨园界总会简称为精忠庙,既然是庙,其负责人便被称为庙首。庙首的主要任务,是传办朝廷下派的工作,制定规章,处理梨园行的一系列事务。昔日的庙首,都是业内有影响力、有作为、有担当的班主或名家。比如,同治、光绪年间的庙首,就是由程长庚、刘赶三、徐小香、杨月楼、王九令、俞菊笙、谭鑫培、田际云等担任。说来也巧,这些庙首之中,程长庚、杨月楼、俞菊笙都在百顺胡同居住过,而刘赶三、谭鑫培则居住在距此不远的韩家胡同、大外廊营胡同。由此看来,这些重量级的伶人,有扎堆儿居住的特点。
“庙议”决断梨园大事
在这些庙首中,程长庚或许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程长庚是清咸丰年间开始担任正庙首的,其历经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直到光绪五年(1879年)逝世为止。
有意思的是,程长庚惩治过副会首、著名丑角艺术家刘赶三。此事发生在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十八日,刘赶三多次违犯“不准私自走穴”的行规之后,又到地安门内黄花门的内务府堂郎中马子修住宅唱堂会,且被庙首程长庚、张子玖、徐小香等查知。要说起来,刘赶三搭外班“走穴串戏”并不是大过,但他万万不该在三月十八日这天唱戏。因为这一天正巧是梨园界祖师爷李隆基的生日。当时有行规,将此日定为“官工”之日,即谁也不许唱戏。身为副庙首的刘赶三居然触犯此规,且被业内诸人得知。于是,刘赶三赴精忠庙听候“庙议”。
所谓“庙议”,也被称为“讲庙”,就是梨园行遇重大问题,由精忠庙众庙首请各戏班掌班一道进行公议。按照当时的规定,触犯行规且情节严重者,最高可逐出梨园行业,再不许登台演唱。
“庙议”开始,庙首们高坐其上,各班社掌班及前辈们坐而旁听,其余人等站立,静候庙首之公判。邀请刘赶三的马子修出面向程长庚等庙首说情。最终,程长庚决定放赶三一马,以“罚刘赶三银五百两,重修精忠庙旗杆二座”了结。
在清朝,精忠庙之上还另有“顶头上司”,这便是清内务府“管理精忠庙事务衙门”。为首的官员,是正三品衔、赏二品花翎顶戴的堂郎中。精忠庙的庙首,则是堂郎中所委派的“首事人”。这样的首事人,一般是轮流值年四人组。晚清时期,宫中挑选各戏班的艺人入宫当差时,就由管理精忠庙的衙门负责办理手续,而对演员艺术水平的审定,则是由昇平署主持。按照戏曲研究者张永和先生的说法:旧式戏园楼上的包厢中,靠近下场门的一个厢,一般是不敢卖座的。这个厢,是专候昇平署首领来看戏的。他们一旦选中了哪个演员,就办理入宫手续。
由于慈禧太后、光绪帝等爱看京剧,常常传名伶进宫演唱。彼时,只要是帝后想听外面戏班的戏,就会由昇平署通知庙首,再通知被点名传演的伶人。伶人进宫,须由精忠庙开具凭证。待持证到昇平署报到后,再行候旨传唤,以不耽误演出。
公会之中名角云集
在如今的精忠街上,已经没有了庙的痕迹。根据当地民众的回忆,精忠庙是在上个世纪中叶消失的。就在精忠庙消失前后,华北光学仪器厂建成,该厂大体占据着精忠庙的老庙址。华北光学仪器厂是一家由苏联援建的成套项目,且被放在首批援建的156个大型援建项目之后,算是追加的15个大型项目之一。
精忠庙内的李隆基与岳飞为伴,至少有一百多年。待光绪年间,“精忠庙”迁到前门外粮食店街南端的惠济祠内。此时,梨园行总会的名称或改作“惠济祠”更为稳妥。然业内之人或早已习惯于“精忠庙”的称呼,所以一直没有更名。
及至民国诞生,由田际云、杨桂云、余玉琴等发起组织的正乐育化会,终于取代了“精忠庙”。这个新的梨园行总会,推举谭鑫培任会长,田际云任副会长。其会址,仍设在惠济祠内,直至1928年被撤销。
代替正乐育化会的,是设于樱桃斜街的梨园公益会。这个新组织的发起人,是许德义、郝寿臣、侯喜瑞、叶春善、朱文英、王长林、王琴侬等。但这个民间组织,此后被北平市政当局以“未经登记”为由责令改组。随后,便有了本文一开始提到的北平梨园公会。
北平梨园公会是1936年7月正式成立的。刚成立之际,公会选出杨小楼、尚小云、于连泉、荀慧生、程砚秋、梅兰芳、余叔岩、谭富英、马连良、高庆奎、王又宸等15位董事。待1945年再度改组后,公会选举尚小云为理事长。两年之后,梨园公会换届选举,更名为京剧公会,新会长是叶盛章。
位于樱桃斜街上的梨园公会,是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格局,南北宽34米,东西长16米。其前院为议事厅,后院为“九皇堂”,用以祭祀梨园界祖师爷李隆基。这里原本是王蕙芳的旧宅,后经改造而成。所立梨园公会门簪上,刻有京剧名家时慧宝所题“梨园永固”四字,至今仍存。梅兰芳邀樊增祥先生为公会大门撰写楹联,上联为“瓴甓水石从平地筑起”,下联为“衣裳霓羽自开天得来”,横批为“大厦初成”,以讲述数百年北京地区的戏曲发展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