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爱书的人在“岛屿”相聚

2024-12-10 07:05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爱书的人在“岛屿”相聚

阳光、草坪、微风,12月7日,今日头条“岛屿书声日”——《我在岛屿读书》首次线下主题日活动在海南三亚·阿那亚举办。近1500名观众齐聚一堂,与《我在岛屿读书3》嘉宾见面,共度线下“岛屿时刻”。

3年来,被称为“治愈神仙慢综”的《我在岛屿读书》积累了大批观众,此次活动旨在为作者与读者搭起面对面沟通的桥梁。活动现场,4场主题对话从不同角度展开,十余位嘉宾妙语连珠,和观众一起分享文学、阅读、旅行的美好。

世界容得下温暖的书籍

文学在当下的生存、年轻写作者与文学相爱相杀等话题,首先由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编辑家程永新,以及脱口秀演员颜怡、颜悦共同谈起。

在人们不断感叹文学被边缘化的时候,程永新保留自己的观点,“互联网带给人一种限制,看上去很近,实际上很远,因此,所有书写都是可能的,都是必要的。”在他看来,文学关键在于表达内心,走过千山万水,最好的风景还是在心里。

颜怡表示,“不少年轻创作者不敢为自己吆喝,有的甚至觉得发表或者展示作品的过程是很羞耻的事情,我觉得他们需要更多鼓励。”对此,程永新说,《收获》一直对年轻人持鼓励态度,并且希望看到充满个性的写作,当年双雪涛短篇小说《跛人》被视为惊喜之作,即便刊物已经开印,还是硬把它加了进去,双雪涛也在这种鼓励下越写越好。

梁永安也宽慰年轻写作者,“过像向日葵一样向光而行的生活就可以了,这个时代特别需要每个人追求过程,而不是结果。”他还进一步谈到,这个世界容得下看起来很日常但是有温度的书籍,年轻人不用焦虑。

没用的书往往最有用

青年与文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作家余华和大观学者刘擎、自媒体创作者张大碗子的对谈中,这个话题被巧妙延续。余华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上海,甚至包括当时他所在的浙江海盐,报刊亭多的是文学杂志,就是在这种文学热中,他开始了扬帆启航。

顺着余华的阅读经历,“阅读对人的意义”这个话题被再次拾起。余华表示,“没有用的书”反而往往是最有用的——看似没有实际价值的文学、艺术、哲学,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态度和选择。

关于不断被热议的碎片化阅读,余华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碎片有碎片的价值,当然全都是碎片了也不好。”但刘擎斩钉截铁地奉劝大家,“不要永远迷失在完全碎片化当中,像流沙一样变成了跑马场。”

把风景当成一本书打开

有观众评价,《我在岛屿读书》聚集了一群“合拍的文坛老友”,营造了轻松诙谐又充满思考的场域,让节目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现场,青年学者叶子表示,《我在岛屿读书》给了自己非常多表达关爱、建立友谊的机会。余华则幽默地提到他与莫言、苏童的36年“互嘲式友谊”,并称这也是一种“治愈”。这种轻松的互动让严肃的文学讨论多了一份人情味,也使文学与生活建立了更直接的联系。

此次线下主题日让人们见证了文坛老友思想激荡的真实样貌。法律学者陈碧、青年学者叶子、作家七堇年和《随机波动》主播傅适野,以女性创作者的视角带来一场关于个人体验与创作的对话。在她们的对谈中,时下热映的电影《好东西》,与大学生阅读、大学文学课堂、女性写作等话题杂糅在一起,“读书”的边界在扩张,在延伸。

作家梁鸿、刘子超与文学编辑吴越分享的旅行文学的变迁,同样带给大家新鲜感受,也巧妙暗合了《我在岛屿读书》把很多风景作为一本书打开来阅读的主张。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路艳霞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