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当好一本书的“导演”

2024-04-02 13:20 解放日报

来源标题:当好一本书的“导演”

“书籍面临的困难越大,它的美和亲密感就越能再次显现出来。换句话说,在与数字平台的竞争中,书籍确实发生了转变,但并没有失去它对于公众的重要性。”不久前,“最美的书20年设计艺术论坛”上一位获奖书籍设计师的话让笔者共鸣。

在媒体形式飞速迭代,人工智能、AIGC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掀起一股股热潮的当下,纸书的“传统性”不言而喻。无论是购买还是阅读,纸书似乎难逃趋势向下的命运。

在对纸书未来的忧虑之下,对“最美的书”的追求仿佛也遭到了一种动摇——当人们不再习惯、喜爱阅读纸书,“最美”还有意义吗?

而打破这一悖论,道理其实也很简单:让大众更愿意亲近纸书,领会纸书区别于电子载体的魅力,正是当代书籍设计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字时代的到来可能反倒是书卷艺术的一个机会。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翻动书籍,只要世界还是物质的世界,纸质书就不会消失。书籍的独特之处正是其物质性,页面是书籍独有的物质单位,表现在肌理触感和空间性上。换句话说,内容载体这么多,何以为书,要有一个使其成为纸书的理由,就是要发掘纸书独有的价值。

“看报看题,读书读皮”,一度,人们认为图书设计就是设计封面,顶多再加些插图。随着时代发展,又有一段时间,对形式的极致追求成为书籍设计师竞相比拼的舞台,出现了不少让人看不懂的“最美的书”。最近几年,度过形式“爆发期”,书籍的设计回归书的本质成为业内和读者共同的呼唤。而追求“最美”但只讲究设计之美而忽略了书籍阅读的舒适度与体验感,未免是一种舍本逐末。因为,书籍设计归根结底是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服务的。

一本好书既要有形式之美,也要有阅读之乐。如果说,“阅读之乐”注重的是书籍内在的美,强调的是作者的创作水平,“形式之美”注重的就是书籍外在的美,强调的是设计师的创意能力。好的创意,能让设计成为读者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窗口,成为吸引读者阅读的磁场。

不少设计师愿意用“导演”来形容自己的工作。设计的价值,可以让同一个文本讲出不同的故事,让文本更出彩,更靠近读者,演绎出好戏。一本书不仅是平面作品,也是流动的信息,优秀的书籍设计师可以用出色的整合能力,像导演拍分镜头一样突出书籍的特点。

好的导演总能拍出演员“最美”的一面,对一本书而言,纸张是最基本的材料,理解材料,使其在书籍里扮演理想的角色,也能体现出导演的水平。

在过去的观念中,书籍设计是图书加工的最后一个工序,在作者、编辑完成文本后进行装帧设计,如果赋予书籍设计师“导演”的身份,意味着设计师要与作者、编辑共同叙述文本,进行故事演绎。

设计,包含装帧、版式、编辑、信息的设计。设计师只有了解文本,才能将书中的信息阅读化、可视化。“最美的书”获奖图书之一《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就是以装帧设计“讲故事”的典范。作者饶平如与妻子的心愿是回到结婚时的酒店再办一次典礼,但终因妻子的逝去而未能如愿。因而,设计师把这本书设计成了婚礼喜帖的样子。无怪乎有读者感慨,书籍设计师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作者遗憾的补偿。有时候,书籍设计也挺简单,看似平淡无奇的组合,没有昂贵的成本,却能让更多读者愿意亲近这本书。

留住书的美,留住书卷气,更进一步,是为了留住阅读。我们需要更多书的好“导演”。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程流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