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开年有戏。
不管时代怎么进步,科技怎么发展,在中国人的年味里始终少不了的是——“过大年,看大戏”。眼下,北京正在全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推进“演艺之都”建设,各种文艺演出异彩纷呈,既展现着古都丰厚的历史底蕴,更彰显着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
龙吟国瑞千家喜,春暖花开弦歌起。这个龙年春节,无论你是戏迷还是乐迷,都能在京城各大剧场中感受到浓浓春意,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龙行凤舞贺岁戏
听传统戏曲,过传统文化年。随着近年传统文化的回归,国粹京剧越来越受到重视。甲辰龙年看什么戏?当然是“贺岁戏”,尤其是名字里带“龙”的戏。
说起来,京剧剧名中带“龙”的可真不少:《打龙袍》《画龙点睛》《三盗九龙杯》《龙凤阁》《龙虎斗》《闹龙宫》《串龙珠》……其中最应景也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龙凤呈祥》。过去戏班在年前要“封箱”,大家暂停演出回家过年。而开年之后重返舞台的第一出“开箱戏”,经常会选择《龙凤呈祥》。
这出戏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小说第54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用当下流行的话说,《龙凤呈祥》颇具“爽文”特质。情节一波三折,悬念丛生,好玩好看,处处是戏,给形象鲜明、风格迥异的人物提供了极大表演空间。剧中先后出场的角色多达几十位,几个主要角色,乔玄、刘备以老生应工,吴国太自然是老旦行,孙尚香是正宗的青衣,孙权为花脸,周瑜是不变的小生,赵云由武生担任,张飞则是架子花脸,是一出名副其实的“拴角儿”大戏。
《龙凤呈祥》不但热闹,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唱段:老乔玄那一段“劝千岁杀字休出口”,堪称上世纪中叶的“流行歌曲”,特别是马连良的版本,潇洒飘逸又俏皮,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谁都能哼哼两句:孙尚香出场的一段西皮慢板“昔日里梁鸿配孟光”则婉转悠长,能充分展现各流派的特征,是欣赏和学习京剧青衣的入门唱段之一。
这个春节,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吉祥大戏院都安排上了《龙凤呈祥》,让观众过足戏瘾。
龙年春节,京城观众还将看到一出精彩的“龙”戏——《游龙戏凤》,又叫《梅龙镇》。2月13日、14日,国家大剧院将连续两晚上演这出戏,给龙年春节增添喜庆和浪漫。
《游龙戏凤》讲述的是明正德帝朱厚照微服私访,来到梅龙镇投宿李龙客店。李龙外出,吩咐其妹李凤姐照看生意。正德帝为凤姐美貌吸引,借故搭话,凤姐不即不离反而使正德帝心动,最终他表露了自己天子身份及对凤姐的爱慕之情,二人成就好事。后凤姐随帝进京,被封为娘娘。这是一出生旦对儿戏,正德为老生,凤姐为花旦。时长仅一小时,闲散的四平调几乎从头唱到尾,更重念白和做表。
如果说《龙凤呈祥》是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游龙戏凤》只是一道精致小菜。但往往越是小菜,越考验厨师的功力。许多前辈大师都喜演、擅演此剧,无论你喜欢谭派+张派的明亮爽脆版,还是言派+荀派的风流旖旎版,都能在老唱片中找到对应。
幸福律动春之声
中国人过年要看戏,西方人则习惯以一场音乐会迎接新春的到来。20世纪之后,随着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品牌影响力遍及全球,“新年音乐会”逐渐成为全球乐团的标配和盛事。在中国人心中,农历新年的位置最重,因此逐渐衍生出了“新春音乐会”这一既与国际接轨又彰显民族特色的演出形式。
今年春节期间,首都舞台将呈现多达数十场各具特色的新春音乐会。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北展剧场、国图艺术中心、北京剧院、三里屯爱乐汇艺术空间……都会飘出美妙的春之旋律,比如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圆舞曲(直译为“华尔兹”)的优美旋律,尤为适合春天。国家大剧院自2021年以来已连续四年推出“新春华尔兹”系列音乐会,不断对这个最“春天”的音乐形式进行探索与拓展。今年的“新春华尔兹”,半数篇幅依然聚焦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皇帝圆舞曲》都诞生在著名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之后,享有“圆舞曲之王”美誉的作曲家已经处在自己艺术生涯最为成熟的阶段,这两部作品不但进一步完善了维也纳圆舞曲“序奏+多个小圆舞曲”的经典模式,并且分别与奥地利民间音乐的田园气息和宫廷音乐的雍容华贵相对应,使圆舞曲摆脱了原有社交音乐的伴奏属性。
与小约翰·施特劳斯同时代的作曲家苏佩,其轻歌剧《诗人与农夫》序曲同样代表着19世纪奥地利音乐的优雅气质,作品开篇大提琴在竖琴梦幻拨奏下的深情歌唱,绝对是过耳难忘的浪漫律动。此外,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的《花之圆舞曲》、法国作曲家比才经典歌剧《卡门》选曲,以及中国当代音乐家杜鸣心先生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青年圆舞曲》,都会在这个春天一一奏响,为观众带来年味儿浓浓的“春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