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齐白石:骨子里的乡情味

2024-01-26 08:25 解放日报

来源标题:齐白石:骨子里的乡情味

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诗、书、画、印方面皆有杰出的贡献。

今年是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全国多地都在举办有关他的艺术展,回顾这位不改乡土本色的艺术奇才的一生。

在沈阳,由辽宁省博物馆与北京画院联手打造的“丹青万象——齐白石和他的师友弟子们”正在展出,这一大展以时间为轴贯穿齐白石一生,共展出齐白石及其师友弟子们的书画、篆刻文物450余件,不仅讲述了齐白石将近一个世纪的艺术之路,还通过其与师徒、友人的关系谱,勾画出20世纪中国画坛的群像。

在成都,由成都市美术馆、北京画院主办的“白云深处作神仙——齐白石精品研究展”与观众一同庆祝齐白石160岁诞辰。这一展览深度挖掘了齐白石与巴蜀之地的深厚情缘,呈现了其游蜀期间的重要作品,其中包括国宝级文物《四季山水屏》(《山水十二条屏》)。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情有梦通——齐白石笔下的四季生机”特展正在举行,展厅里春日的藤萝、夏日的荷塘、秋日的霜菊、冬日的红梅,营造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生命世界。齐白石生前曾多次研习扬州画派金农、黄慎等人的作品,与扬州的情缘颇深。

在武汉,《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展出,其中的30多件藏品均是武汉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包括3件国家一级文物。

这些展览中有哪些难得一见的精品佳作?

归梦看池鱼

齐白石画虾与鱼是一绝。在最近各地举行的纪念齐白石的展览中,都能看到他于各个时期所画的鱼虾代表作。

这些作品中往往看不到水的痕迹,却能让人感到虾或鱼在水中游动的样子。看似是随性几笔,却勾勒出鱼虾的体态,简练又富有生趣。对齐白石喜爱有加的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曾这样感叹:“他没用一点色、一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

游鱼、小虾既无关历史也无甚风雅,齐白石为何百画不厌?他曾在《鱼虾图》的题跋中有过这样一番“自问自答”:“借山吟馆主者(齐白石自号)画此小幅时有友至,笑曰:‘君何独喜鱼虾?’答曰:‘吾之侣也,何得厌?’友复欲求赠,吾未之与。白石记。”

看齐白石画里的虾,就像是听两位老友之间的闲谈。他们确实是数十年的老友了,正如他自己所说:“余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家乡有很多水塘,他从小就喜欢钓虾,青年时代开始画虾,中年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笔下的虾。60岁后,他笔下的虾早已栩栩如生,但他仍觉得不够“活”,于是用大碗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观看,还不时用笔杆触动,让它们跳动以观察其姿态变化。他揣摩端详,借鉴诸家,百转千回中悟出“似与不似”的心法。

齐白石80岁后画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追求的不再是一味的形似,他想要表达的是那份“归梦看池鱼”的心境——回不去的家乡,逃不出的樊笼,悠然的鱼虾是他内心的向往。

致广大而尽精微

晚年的齐白石曾为自己喊冤:“予年七十八矣,人谓只能画虾,冤哉!”

以“乡巴佬”自称的他,一生保持乡土本色,即使到了晚年,仍喜欢种植瓜果菜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蔬菜、瓜果、草与虫在他的笔下显露出本真的趣味。

正在扬州举办的“情有梦通——齐白石笔下的四季生机”展出了他1949年画的《豇豆螳螂》(《草虫册页之六》),很难想象当时已经80多岁的齐白石还能画出如此工细的草虫,精细入微的草虫与已入化境的大写意花卉结合得天衣无缝,真正诠释了“致广大而尽精微”。在齐白石看来,花草、虫鱼都有生命情趣,所谓“一花一世界”,他画一花一虫一草,其实画的都是他心中的世界。

齐白石曾为学生李可染画过两朵兰花,花朵上下相向,题为《对语》,李可染说:“真使人感到是含笑相对,窃窃私语。”这种拟人化的描绘,在齐白石的绘画中很多,也很自然。

美术理论家郎绍君曾说:在历代画家中,能像齐白石这样善于刻画生命情趣的,并不多见。在苇草下对谈的青蛙、两只小鸡争一条蚯蚓、五只小鸡围住一只蝈蝈、小鱼追逐荷花倒影……面对这些画面,观众不免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画面中幼小的生命是那样活泼可爱、顽皮和稚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诗意。

曾有哲人说:天才大都是忧郁的。中国画历史上不乏忧郁的天才,但也有很多心情平和的才子,他们醉心于自然,追求宁静、淡泊的画境,齐白石延续了这一传统,他总是歌咏生命的美好,把心化作花朵、林木、微风、细雨,化作一鱼一虾一虫。

乡情与文化的结合

辽宁省博物馆举行的“丹青万象——齐白石和他的师友弟子们”展览中,有一幅《白石草衣像》,这是现存唯一的齐白石自画像。图中的白石老人身穿蓑衣,脚穿草鞋,一副农人打扮。他低眉沉吟,怀抱古琴,背负书囊,兼有读书人的气质。这样的衣着和琴、书形成强烈的对比,正是齐白石农人身份与文人心境的体现。

有人说,齐白石的一生很符合普通人对中国画家的想象——出身贫农,木匠谋生,为人赏识,习文从艺,辗转逃难,衰年变法,最终声名远播。而于时代洪流中起伏的人生恐怕只有亲历过的人才知其中真正的滋味。有关齐白石的人生故事被一再演绎,幸好,他的众多画作记录了他的心境,读他的画即是读他的人生与追求。

成都市美术馆的“白云深处作神仙——齐白石精品研究展”展出了一幅《万竹山居》,画的是齐白石在湖南湘潭的老屋,亦是他心中的家园——屋前有一汪水塘,名曰星斗塘,屋后有万丛竹林,阵风吹过,簌簌作响。定居北京后,白石老人每每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总是黯然神伤。为解乡愁,他常常以家乡之物入画,有时画故乡盛开的梨花,有时画少时所见的柴耙,有时则把梦中的家山、田园都搬进画中,睹画思乡。

尽管齐白石在艺术上沿着文人画的脉络一路探索,但他骨子里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他用文人的墨汁浇灌着满园的芋头、白菜、萝卜……很多画家想模仿齐白石,但那份源自骨子里的乡情味,是无法模仿的。他的画看似简单素净,但其实是乡情与文化的结合,这样的天性与人生经历融合而成的笔墨注定是独一无二的。

两套山水屏的对话

齐白石以花鸟虫鱼画闻名于世,其山水画存世的数量并不及花鸟画多。但事实上,他的山水画在其所有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分量,也是理解齐白石艺术历程、创作与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

齐白石一生共画过三次《山水十二条屏》。第一套早已下落不明。第二套是齐白石于1925年为好友陈子林祝寿而画,现藏于成都的广汇美术馆。陈子林是民国时期的北京名医,与蔡元培、徐悲鸿、张大千等文人雅士交往颇深。这套《山水十二条屏》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齐白石把石涛、八大山人、金农等诸家画法融汇于自己的笔墨中,形成了个性化、创造性的山水风格。这十二条屏的画面构图多为平远景色,山形刻画简略,趣味生拙,色彩鲜艳而生动。画中的长天照日、桂林山水、浮萍山影、小桥流水是文人内心无限向往的精神家园。

第三套创作于1932年,是齐白石为四川军阀王缵绪所画,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1931年,王缵绪曾邀请远在北京的齐白石来成都做客,齐白石虽然因故婉拒了邀请,但为了答谢其知遇之恩,他于1932年8月前后为王缵绪画下这组《四季山水屏》(《山水十二条屏》),这是齐白石衰年变法之后的经典佳作,这套作品也成为王缵绪珍爱的艺术收藏。

齐白石经历了“五出五归”后,抛弃了清代“四王”的山水程式,进入了真山真水的创作境界,这两套山水条屏都是齐白石山水创作升华后的集大成之作。巧的是,它们目前都在成都展出,可谓齐白石的山水画精品的一次旷世对话。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陈俊珺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