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十里长街上 诗书滋味长

2023-03-31 09:20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十里长街上 诗书滋味长

打小儿生活在北京,土生土长,受长安街悠久历史文化的影响固然深刻。平日里闲暇时间总能约上三五好友徒步外出,走街串巷,乐此不疲。其间发生的事,算起来也不少,在我心里却都没留下什么痕迹。

但,步行于长安街上,“诗书”文化的滋味不同寻常。受“十里长街”荣誉称号影响也好,受令人感慨万千的百年历史风云熏陶也罢,走在长安街上总有一种“诗书”滋味——不是单指具体的“诗”与“书”,而是一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文化——踏上这条历史的长街,增加了不少文化自信,仿佛是在翻阅一本字字珠玑、灿耀磅礴的文化典籍,需要用心、用情细细翻阅,耐心品读。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两侧的老树如同卫士,风雨无阻地守护着长安街。记得那天一大早,我们中文系几十号人乘坐“银蛇”——地铁1号线,到达“西单”站,从西北口出来后,冯导从跟随他多年的皮包中拿出了可以伸缩的红底白字的小旗子,旗子正中有个大大的“冯”字。冯导是我们系的“宝藏老师”。他姓冯,“冯导”是我们对他的爱称。

冯导很喜欢“游”北京,对待长安街,别提多热情了。他的“游”不是游玩、游戏,而是游学,因此,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史课在长安街上开始了。小旗子一举,大学导师秒变导游,中文系秒变“冯家军”旅游团。

我们率先来到民族文化宫。

民族文化宫是一座具有博物馆性质的民族风情展览馆,从其磅礴大气的独特建筑形式来看,极具民族情调。它坐北朝南,飞檐宝顶冠以孔雀蓝琉璃瓦,楼体洁白,塔身高耸,极具中国民族风情,同时从瓦砾之间也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和沉重感。整个建筑别致典雅、富丽堂皇、宏伟壮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首都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筑之一,先后成为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中国博物馆学会和北京市博物馆学会的一员,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就像最初的长安街东端起于东单路口、西端止于西单路口,到如今向东西延伸了数十倍之远:西起门头沟三石路、东至通州宋梁路,“神州第一街”之美名享誉全球,与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突飞猛进的北京城相匹配与契合。举起相机,将所有人的笑脸定格于此。一张新生代与古建筑的合影由此诞生,每每看到这张照片,诗书滋味再现,如同酷暑时给人带来了沁人心脾的凉爽。

长安街两侧的绿植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健硕,一棵棵身姿挺拔、生机勃勃。沿着宽阔的长安街向西走,通过地下通道,来到佟麟阁路。佟麟阁路的整体长度大概有二里地,宽度仅能容两辆公交车交错通行,南起宣武门西大街,北接长安街,与西长安街交叉口处是长安街上一家民营文化书店——“三味书屋”。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过,这家三味书屋不同于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这是一家颇有文化气息、人文情怀的书店,是知识分子喜爱的地方。它是一座普通的二层居民建筑,在西侧山墙接出一部分,小店的门也是朝西开。远远看,它被埋在高楼大厦之间。灰不溜丢的外观,若非特意寻找也许经过都不会注意到。书店不大,但店里的书都是书店主人精心淘选而留下来的,品质无忧,甚至能买到孤品。捧书而读,能感受到书中内容以外的心灵慰藉,构成情感共鸣。跟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大相径庭,长安街上的三味书屋扮演鲁迅笔下“百草园”的角色,滋味绵长。

在书店转了一阵,我听见一位顾客与店员的轻聊。店员对顾客说:“店主老先生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劝人家买书,更不要推销书,让客人自己决定,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来读书。想买就买,不买也可以,读书就好。”这些话温暖了我的内心,顿时一种异样的感觉油然而生,觉得这位店长老先生的形象霎时须踮脚仰视了。

原本“快速阅读”模式下的我立在那里没有动,也没有继续翻页。放下手中丝毫没有读进去的书,向角落里走去。快到集合时间了,我拿起一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老书店》走向收银台,结账时还忍不住在书架上寻觅熟悉的“面孔”,发现一本“厚厚的”《红楼梦》,是被翻阅过数百次,甚至数千次而形成的“厚”,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闻着书中夹杂的墨香味,一瞬间回到了初中时初读《红楼梦》的时光,脑海里遐想无数。

我决定买下《老书店》这本书,是更想了解和学习“老书店”的精气神,之所以成为“老书店”,一定是有其特殊的原因,假如三味书屋的店长老先生不亲力亲为地为读者淘选书籍、保留精华;不提倡读书,只注重销量,想必也不能成为有30多年历史的“老书店”。结完账,店员小心翼翼地为我在书页上盖上章,还赠予我一个书签,是书店自制的,朴素、简单、大气,一行字,深入人心:“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有人曾给三味书屋题写“最美书店”。“美”这个词看来很老派,但也符合三味书屋庄重严谨、有滋有味的风格,想必也是它得以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十里长街守护“最美书店”,“最美书店”滋养“最美读书人”。

暮色降临,夕阳西下,晚霞如火,长安街上,建筑群和老树们在一片肃穆之中,唯有我还沉浸在刚才的情绪里。晚风拂面,微冷,但并不让我厌烦,也许是因为对这座城爱得深沉,又时常能够感受到它回馈给我同样的深爱,让人无法自拔。从一股又一股的微风中清晰感受它的沧桑与温柔、它的骨气与坚强、它的蜕变与新生。这真是无法与人解释的一种感情。我也时时畅快又苦痛。有时反更欣赏长安街上枝繁叶茂的树木,它们向上拓展,自我革新,一次又一次完成了新旧交替的过程,它们将这种伟大又新鲜的能力注入长安街,让每一个走在街边的人能够汲取养分,革故鼎新,茁壮成长……

时至今日,我仍然想念在长安街被诗书滋养的那几个小时。从今天傍晚的夕阳里,我仿佛又看到了长安街上的青年踏进三味书屋,遨游书海,品味诗书滋味,直至日暮时分……不禁作诗一句:夕阳一粒似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冀秀成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