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愿为相声一世臣 北京市文联举办专场演出纪念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王世臣

2022-07-31 11:36 千龙网

微信图片_20220731212901

7月30日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曲艺家协会、北京曲艺团协办的“愿为相声一世臣”——纪念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王世臣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办。

王世臣出生于1922年3月,是北京相声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被马季先生称为相声巨人,同时也是一位相声教育家,培养了刘洪沂、傅振江、田占义、李伟建等几代相声名家。此次演出由王世臣的再传弟子、北京曲协主席李伟建领衔,参加演出的演员有王世臣的女儿王秋珍、孙子王硕、再传弟子甄奇、程磊、陈祎、张伟以及第四代传人于磊、付朝奎、刘利强、王晓鹏、亢立飞等,体现了相声艺术传承有序、生生不息。

微信图片_20220731212916

微信图片_20220731212911

微信图片_20220731212920

此次演出的主题“愿为相声一世臣”,也正是对王世臣艺术人生的写照。从1951年,王世臣先后参与组建了首都实验曲艺团、北京曲艺一团,并任团长。1953年,王世臣调到北京曲艺三团,与高凤山、孙宝才、罗荣寿、王长友等参加相声大会的演出。1956年,他跟随陈毅副总理赴西藏,庆祝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成立并演出。1957年公私合营后,王世臣加入北京曲艺团直到退休。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王世臣投身到新的体制、新的舞台生活中,不仅继续表演、完善传统相声节目,同时还表演、创作了一批反映新社会、新制度的作品,如《新书迷》《举目皆亲》《不离婚》《找对象》《孤儿不孤》等。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王世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台风潇洒,表演火爆,基本功扎实,捧、逗、腻俱佳,擅长“倒口”和说哏,以仿学见长,注重人物刻画,使“包袱”尽在情理之中。

1985年,王世臣从北京曲艺团退休,但他依然没有离开从事了一辈子的相声艺术,他接受了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聘请,担任相声教师,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活。

1996年,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北京曲艺团联合举办了“王世臣先生舞台生涯65周年”纪念活动。这次活动是对他整个艺术人生的全面总结。也是这一年,他还到天津参与传统相声的录制工作,为相声事业以及相声后辈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001年,王世臣因病在京逝世,他的音容笑貌以及对相声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辈相声人不断前进。 

责任编辑:郑涛(QV0003)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