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一世纪正青春 | 播火者李大钊:妙手著文章 唤醒新青年
2021-05-24 14:48 千龙网

编者按:北京是中国现代文化(新文化)的发源地和代表城市,是中国文化新旧转型、推陈出新的典范城市。它,镌刻下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它,沉淀着历久弥新的红色记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千龙网推出“一世纪正青春”系列策划,深入五四运动起点北京大学红楼等北京红色遗址,寻访百年来凝聚在历史与现代中的红色基因,感受始终澎湃在脉搏里的磅礴力量。

27
原石驸马大街后宅胡同35号是李大钊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处从事革命活动的居所。佟丽萍摄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李大钊《晨钟》

现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是老北京普通人家居住的三合小院,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3间,没有南房。从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一家租住在这里。当时的地名是石驸马大街后宅胡同35号,这是他们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也是李大钊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在这里居住的四年是相对比较安定的四年,也是李大钊工作异常繁忙的四年,是李大钊进行革命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地理见证。因而2007年被确定为“李大钊故居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分为两部分,北部为李大钊一家居住时的真实场景复原,南部为李大钊1920年至1924年在北京的生平事迹展览。

28

在原石驸马大街后宅胡同35号居住期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从事史学思想史、唯物史观、史学要论、社会学、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社会主义、现代政治、女权运动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课教学工作。贺路启摄

从李大钊故居入口开始,精心设置了雕像和院绿化。入口处立着一尊李大钊半身铜像,铜像整体高2007毫米,寓意2007年为纪念李大钊故居正式对外开放而立。铜像展现出李大钊坚毅的神态,表现了李大钊作为革命先驱者的大无畏精神气概和作为学者的深邃气质。进入院内部,正房(北房)门前的两棵枝繁叶茂的海棠树使得陈列主题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李大钊故居”匾额悬挂于李大钊夫妇居住的北房房檐下,由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故居北房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与时代氛围,是故居展示的核心区域。

29
李大钊一生俭朴清廉、淡泊名利,据李大钊子女以及李大钊的同时代人回忆,这所宅子里的摆设都很普通,没有一件贵重物品。佟丽萍摄

北房居中的一间为堂屋,是李大钊一家人吃饭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屋门对面有一张八仙桌,两边各有一把官帽椅;靠墙的条案上摆放着一台老式座钟,钟的两边各有一只掸瓶,寓意“终生平安”,居室陈列呈现了北方传统住家特色。条案上方的墙上悬挂着一幅镶有玻璃框的古画:高山平台上一个年轻的女子怀里抱着一件乐器,正在弹奏;围绕在她周围的是各种各样的飞禽走兽,有的蜷伏在地,有的趴在山岭的树枝上,有的在空中飞旋,一派大自然和谐的景象。古画的两边悬挂着李大钊手书的著名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这间会客室里,李大钊曾接待过陈独秀、邓中夏、高君宇等革命志士。

30

在故居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找到了大量20世纪20年代的摆设,基本上恢复了李大钊故居的原样,陈设极为朴素,仅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当时,李大钊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待遇优厚,任图书馆主任时薪金为120银圆,后来成为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又提高了待遇。佟丽萍摄

堂屋的东房是李大钊夫妇卧室,室内布置是20世纪20年代标准的民居摆设。南侧窗户下面是过去老百姓家常见的土炕,嵌有陈旧的木炕沿;炕的正中央放着一张长方形炕桌,桌子上有一小笸箩妇女做针线活的针线;炕的东边靠墙放着一个老式双开门的炕寝柜,柜门上镶有8朵陶瓷月季花,寝柜上面放着一床蓝色碎花被子,把整个卧室烘托得朴素、温馨;被子上方的墙上悬挂着李大钊和夫人赵纫兰的照片。堂屋的西边是西耳房,是李大钊长女李星华的卧室。堂屋的最东边是东耳房,这里是李大钊的其他几个孩子的起居室,包括次女李炎华、次子李光华、小女儿李钟华。

院子的西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北、西两面靠墙摆着4个摆满书籍的大书柜;东面靠窗处放着一张大书桌和几把椅子,书桌上摆放着老旧的煤油灯、笔架和墨盒;书桌对面有两张条桌,条桌上面堆满了报纸和杂志;书房的西墙边有一架黑色的旧风琴,是李大钊当年在宣武门内头发胡同的一个旧货市场买来的。简单而质朴的原状陈列展现出李大钊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浓厚的爱国情怀。就在这间看似简陋的书房里,李大钊主持过建党的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名称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并接待过文化名人、各界志士、青年学生。在这里,李大钊写的文章涉及历史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以及图书馆建设等内容。从1920年3月至1924年1月,李大钊写的文章、讲稿、启事、敬告、信件等文字资料共155篇(与别人联合署名的除外)。

此处也是学者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李大钊家平日来往的人很多,其中不少是各大学的著名学者,有的是来交谈,也有的是借地方开会。少年中国学会的部分会员就在这里开过几次会。1921年8月出版的《少年中国》第3卷第11期记载:为处理会员易家事,于“五月二十日晚上八时在守常家召集临时会议。出席者为陈愚生、雷孝实、李守常、黄日葵、沈君怡、刘养初、高君宇、章一民、苏演存等九人”。

31

李大钊把大部分薪金交了党费,用于维持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日常活动,以及购买有关共产主义的书刊等。他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同志,接济贫困学生,还经常到工人中宣讲共产主义,给工人买糖果、茶叶。鲁金富摄

院子的东厢房有3间,南屋是客房,这是李大钊同青年朋友谈心的地方,也是革命同志的聚会地,于树德、瞿秋白、邓中夏、陈乔年、赵世炎、罗章龙、高君宇、张太雷、刘仁静、陈愚生、秦德君、邓培等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人物都曾在此借住。北屋是李大钊长子李葆华的居室。

李大钊在领导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最早考虑建党。五四运动结束后,他就与邓中夏等人就建党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后,李大钊经常把自己家作为中共地下工作和活动的场所,有时是为了开党的会议或几个人一起研究工作,有时是很多党员、团员等在此停留,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在这里开过会。

32

在这个居所生活期间,李大钊与夫人赵纫兰是恩爱夫妻的楷模。李大钊与赵纫兰于1899年结婚,当时李大钊10岁,赵纫兰16岁,婚后夫妻俩一直互敬互爱、互尊互让。生活上赵纫兰无微不至地关心李大钊,思想上李大钊帮助赵纫兰,夫妻感情融洽、志同道合,被传为佳话。鲁金富摄

1920年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远东局派维经斯基来到中国。李大钊在北京与维经斯基讨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4月,李大钊又介绍维经斯基等去上海和陈独秀会面。10月,李大钊发起并成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11月,李大钊又建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通过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等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921年3月,李大钊进一步号召“急急”地建立C派组织。他说:“我们现在还要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不是政客组织的政党,也不是中产阶级的民主党,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即是社会主义团体。”这些精辟的观点和论述对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日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资料来源:央视网 西部文明播报 “北京文化书系·红色文化丛书”:《北京红色地标》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