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聂晓华的“生命课”:还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以尊严
2019-07-16 11:41 千龙网

《都挺好》里的苏大强、《忘不了餐厅》里面的蒲公英奶奶……65岁以上人群中,每10个老人,至少就有1个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是作者聂晓华作为女儿陪伴身患阿茨海默症的母亲15年,目睹母亲生命逐渐逝去的真实记录和情感剖析。日记中,除了客观记录病情发生、发展以及症状、应对,也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和对亲情的感怀。

20
7月14日,“生命课:或离你很远,确与你有关——聂晓华《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新书分享会”在北京SKP举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供图)

日前,“生命课:或离你很远,确与你有关——聂晓华《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新书分享会”在北京SKP RENDEZVOUS举行,中国作协第七届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第六代电影导演王超、文化学者王克明,与作者聂晓华一起,为在场观众献上一堂或许大家日后都会经历的“生命课”。

聂晓华的母亲于2001年被诊断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当她手持母亲的诊断书,便想起了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写的小说《恍惚的人》,而书中那位“恍惚的人”在她脑海中复苏了:出门走失、不知饥饱、涂抹大便、更有啃食亡人遗骨的古怪行为......“不敢想,我的母亲,一位善良高雅的女人,从现在起,也要一步步走进那样‘恍惚的日子’,更不敢想,我们的家庭——父亲、哥哥,还有我和妹妹,就要开始过那种围着病人团团转的混乱生活了。”而那之后的十几年,该来的一样没少来,在聂晓华看来,“母亲的生命仿佛在地狱中前行。”

照顾之余,聂晓华记下了15年间母亲患病的全过程。“我没想到这样的记录一记就是15年,也没想到我的母亲把阿尔兹海默症的所有病症都走了一遍。”而在谈到记录的初衷时,聂晓华表示,“记日记并非因为我勤奋,实在是因为似乎只有这样坚持记录,才能让我从无助的绝望中跳出来,拉开自己和苦难的距离,保持心灵上的一点点平静。每当我感到苦恼、无助和无处可诉时,我便提起笔,写一段‘陪伴母亲日记’,将痛苦涂抹在纸上,心灵似乎因此而获得一些解脱。”

当身边出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时,朋友们便找到聂晓华“取经”:“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其中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对父亲种种行为表示不理解、愤怒、懊恼,但是在看过我的日记之后,他一下子轻松了很多。”当这样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之后,聂晓华开始考虑将这本日记出版,“阿尔兹海默症的患病家属一般不愿意跟别人提起患病者的病程,但是如果能有一本书告诉他们每个阶段症状的应对方式,会是一种参照和借鉴。”

21
聂晓华《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为非公众人物,把自己照顾母亲的隐私、痛苦和纠结暴露在公众面前是需要勇气的,聂老师也坦言有过纠结,“但是我想,即便它让患病者再不堪,它始终是一种疾病,病人理应得到理解和尊重。”

作为聂晓华的好友,陈建功是这本书处于手稿阶段的第一批读者,在他看来,《生别离》表现了对生命尊严的关注和敬重,这也是他推荐这本书出版的原因。“前两天我去医院做肠镜,那种医学检查其实是一种很尴尬的事情,由此我想到,我们老了以后还要面对失忆、走失、病痛等一系列的痛苦,我想尊严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这本书体现了现代文明下普通人对于生命尊严的尊重。”

陈建功还提到,聂晓华的文字看似是一种沉静的叙述,但却有巨大的内在力量,颇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意思,“有些作家使劲使太大了,想着要把情感表足,不知道含蓄,当然聂晓华不是专门训练的,她如实反应自己的情感,这样就显示出语言上的优势。”

据悉,聂老师的《生别离:陪伴母亲日记》将由王超导演亲自改编成剧本,并且执导拍摄为电影。王超直言,相比于类似题材的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爱》,他希望能够找寻到完全异于西方的拍摄手法来呈现。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