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开启一次侦探小说般的人性探秘之旅
2019-06-17 11:17 千龙网

1

《人性中的善与恶:恐惧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美] 阿比盖尔·马什(Abigail Marsh) 著 2019年5月

千龙网讯 近日,大脑科学读物《人性中的善与恶:恐惧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出版,该书凝结TED演讲嘉宾美国乔治城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阿比盖尔·马什(Abigail Marsh) 十几年研究成果,揭示人性,带领读者开启一次侦探小说般的人性探秘之旅。

美国乔治城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阿比盖尔·马什一直致力于行为与大脑研究,试图揭示为什么我们会关心其他人,以及从暴力行为到舍生取义的种种恶行和善行的内在动力。

14岁的安柏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为了达成自己的心愿会想尽一切办法。但不同之处在于,在她杀死自己养的豚鼠、威胁家人要烧掉整座房子、引诱男人以得到钱财时,她对自己可能会给他人造成的伤害无动于衷。而就在几公里之外,当看到有人溺水时,莱尼·斯库特尼克却选择了舍己救人,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在善与恶之间,为什么人的选择会如此不同?

阿比盖尔·马什通过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和非凡利他主义者的大脑进行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原因所在:这取决于我们的大脑对他人的恐惧做何反应。对于多数人来说,大脑中杏仁核的初始设置即为从善如流,但若出现变异,它会将英雄变成作恶的魔鬼。

名人推荐

这是一部精妙绝伦、优美流畅又重要无比的著作,它向我们讲述了天使之所以是天使、恶魔之所以是恶魔,而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的原因。你一旦拿起此书,便无法放下。——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 心理学家、《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让阿比盖尔·马什带领我们踏上神奇的大脑探秘之旅。她用深厚的科学素养和生动的文笔告诉我们,恐惧既可以充当邪恶的武器,也可以成为善意的力量。——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这本书如同一部科学侦探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更为可贵的是,作者的写作风格生动有趣,魅力十足。——《华尔街日报》

《人性中的善与恶》从更深的层面展示了大脑中一个古老的部分,即控制人类情感的核心区域是如何深刻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的。这本书的分析精辟有力,并穿插了丰富且贴近现实的案例,是一部优秀的有关大脑的科学读物。——《福布斯》

若你对恐惧、利他主义和其他人性中天然存在的部分感兴趣,这本书将是你的不二之选。——《科学》

目录

序 言 不可思议的人类利他行为 ·V

第一章 营救

5号州际公路上的好心人 ·003

为什么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救人 ·008

被误解的英雄人物 ·013

第二章 英雄和反英雄

千禧夜的狂欢 ·025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 ·030

巴特森的实验 · 043

天生的恻隐之心 · 048

正向强化和“斯金纳箱” · 056

冷血精神病人 · 059

识别恐惧表情 · 067

第三章 冷血精神病患者的大脑

精神健全的面具 · 087

那些有冷血精神病倾向的孩子 · 099

非教养之过 · 107

没有什么东西让他们害怕 · 110

第四章 补全正态分布曲线

被迫冷酷无情的孩子 · 131

半正态分布曲线 · 136

找出逆冷血精神变态群体 · 142

利他主义者 · 144

见义勇为的英雄 · 154

捐献器官的好心人 · 157

第五章 是什么造就了利他主义者

冷认知和热认知 ·176

恐惧表情信息传递路线 ·181

恐惧表情为何如此重要 ·185

共情反应 ·189

与众不同的大脑 ·196

第六章 孕育善良天性的乳汁

爱的乳汁 ·230

拟母亲行为 ·236

人类的拟母亲行为 ·245

最像婴儿面孔的表情 ·257

发生在杏仁体内部的神迹 ·262

后叶催产素与母性行为 ·265

他人正处于恐惧中 ·272

第七章 人性可以更美好

人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美好 ·283

真正的关怀绝不仅仅止于怜悯之心 · 301

增强自控能力解决不了问题 · 307

关键性的文化改变让我们更具爱心 · 316

第八章 将利他主义付诸行动

利他行为的自我强化 · 341

激发利他行为的实践 · 347

致 谢 · 353

注 释 · 359

段落试读:

被迫冷酷无情的孩子

莉玆和我在研究的早期阶段曾经招募过一个名叫丹尼尔的男孩,他可能是我们评估过的第三个或者第四个孩子。他在许多方面都跟其他参与者不同。我在前文中描述过的所有孩子都是白种人,父母双全、家庭温馨、属于中产甚至是富裕阶层、就读于很好的学校。并非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完全符合这些描述,但是大多数都符合。正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没有太大压力,看起来也很正常,所以他们的残忍和破坏性行为才更加让人难以理解。丹尼尔的行为失当很容易被理解,因为他的生活真的很艰难。

丹尼尔是研究对象中看起来最危险的一个。我们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15岁,黑种人,长手长脚,有6英尺高。他不紧不慢地走进来,目光平静无波。每次我看到他的时候,他的穿戴都一样——黑色运动鞋、宽大的黑色牛仔裤,还有全新的白色T恤。有时候,他会戴一条黑色印花头巾,两侧的头发像米老鼠的耳朵一样竖着。有一次,他告诉我们,他每次通过研究院的大门时,安检的时间总是非常长,我对此一点儿也不感到意外。他在研究院走廊里走过的时候,我看到过人们的反应。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都会像沙滩上用于藏身的石块被人掀起的螃蟹一样迅速闪避,还会偷偷摸摸地瞥一眼。跟他并肩走是非常奇特的经历,我身材矮小,这辈子从来都没有过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体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释放出危险信号,引起周围人的骚动,这是种什么感觉呢?当然,我永远也无法真正体验这种感觉,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问丹尼尔这个问题。

安检人员和研究院的人完全有理由担心丹尼尔会带来危险。他的盗窃、暴力以及其他犯罪行为几乎比任何一个研究对象都要多。他早就记不清自己到底打了多少次架,他曾经面对别人的枪口,也曾枪击过别人。他偷邻居、商店和餐馆的东西,还吸食毒品。在他跟我们讲这些事的时候,他既没有表现出害怕,也看不出有什么悔恨。不幸的是,对于他的个人基本情况,我们了解到的也非常有限,因为他的母亲的精神健康问题非常严重,所以我们只是简单地询问了他的姨妈,因此得到的信息非常少。仅仅靠这些信息以及丹尼尔的自述,他的冷血精神病特质测评得分就已经足够高了,轻松达到了可以进行脑部扫描的标准。

开始的时候,他的磁共振扫描过程跟其他人的并没有什么两样。在狭小的控制室里,我向他解释了脑部扫描的操作过程,以及他需要做什么来配合我们的工作。那间控制室看起来就像是个简陋的任务控制中心,每张台面上都插满了电线,配备了显示器还有满是按钮和按键的控制面板。说话的时候,我注意到他不停地望向窗外,透过窗户能看到那台灰色的嗡嗡作响的大扫描仪。“有什么问题吗,丹尼尔?”我最后问道:“我可以为你解答什么问题吗?”

“躺在里面会是什么感觉呢?会不会……疼?”

“噢,天哪,不会,当然不会,丹尼尔!我们不会要求你做会让你感觉疼的事。那其实就是个大型的照相机。你照相的时候会不会疼?”

他摇摇头。

“对吧,这其实是一样的。你不会有任何感觉的。”

他点点头。但是,我越过他的头顶看向莉玆,她对我挑了挑眉毛。他会问这样的问题本身就很奇怪。其他有冷血精神病倾向的孩子都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在扫描之前,他们要么对此有一点儿好奇,要么就是感到有些无聊,甚至是健康的控制组扫描对象也很少提出这种寻求安慰的问题。

在扫描准备过程中,丹尼尔不停地提出各种问题,比如扫描会持续多久?如果他想要提前出来我们能不能结束扫描?我们扫描过多少人了?他的表兄弟(当时在等候室)能不能跟他一起进入扫描室?他不想一个人待在扫描仪里面。不行,我们不能让他的表兄弟进扫描室,不过,可以让他待在控制室。

“伙计,你怎么了?”他的表兄弟一边察看状况,一边问道。

“我挺好。”丹尼尔说。但是他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好,非常紧张。

我打开了通往磁共振室的门,我们已经准备好开始了。“好吧, 丹尼尔,我们准备好了,你准备好进去了是吗?” 但是丹尼尔没有站起来。他隔着门盯着磁共振仪。最后,他摇摇头。我惊讶地发现,他的眼睛湿润了,他说: “我不行,我要离开,我要妈妈。”

他要妈妈?他不能进磁共振仪,因为他紧张?这个经历过枪战和毒品交易、铁石心肠的少年,居然因为太害怕而无法完成10 岁的小孩都能做到的事?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是真正让我手足无措的,他居然向我们道歉。

“我真的很抱歉。”他说,“我做不到,虽然我原本打算做的,我以为自己能做到。”

然后,他站起来,一把抓住我,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熊抱。

我好不容易才发出声,安慰他说:“没有关系,丹尼尔。这当然没有关系。谢谢你,你已经尽力了。无论如何,我很高兴你今天来了。”

丹尼尔完全把我们骗了。这是个被迫伪装成大人的孩子,而且他伪装得非常逼真。他不是暴力抑制机制受损的孩子,他只是一个因为生活的磨难而被迫像那些冷酷无情的孩子一样行事的孩子。现在,我终于知道,在内心深处,丹尼尔很可能就是个再正常不过的普通男孩,有感情、有同情心、也懂得悔恨,他(跟许多别的孩子一样)值得更好的生活。现在,他差不多26岁了。我经常想起他那有力而温暖的拥抱,衷心希望他已克服生活在他成长道路上设置的种种障碍。

利娅在研究中发现,丹尼尔这样行为暴力但是敏感的孩子(至少是这些孩子当中愿意接受扫描的那些孩子),他们的大脑通常与那些既残暴又冷酷的孩子不同。像丹尼尔这样的孩子,其实情绪反应非常强烈(不管他们怎么努力掩饰),并且在看到别人害怕的时候,其杏仁体的活跃度会明显增强。与之相反,那些真正冷酷和毫无悔恨之意的孩子在看到别人害怕时,其杏仁体几乎没有任何反应。杏仁体活跃程度几乎可以被视为生物学标记,杏仁体越是不活跃,一个孩子的攻击性就越强,特别是有冷血精神病典型特征的攻击性。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从统计学角度来看,一个孩子的冷血精神障碍特征越明显,挑衅性攻击行为越严重,他看到他人恐惧表情时,杏仁体就越是不活跃。

这一发现佐证了一点,大脑对他人苦难的反应决定了关爱他人的能力。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