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解玺璋:读书须有点“问题意识”

2019-06-14 11:02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近期的畅销书榜单,在所选图书方面有一种向上的趋势,令人欣喜。有些作品思想浩瀚而深刻,且有表现不俗的学术水准。

《天国之痒》一书作者李洁非自言,不预设立场,一切从材料出发,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不做主观的猜想。因此,他对太平天国以及洪秀全等人的认识和评价,就有一种大气磅礴、高屋建瓴的气势,力求找到一种平实、公正的评价。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结论和观点,但你必须用新的材料证明他使用的材料为非,或他处理材料的思想方法和历史观是有问题的。

这其实给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希望读者读书时,能有一点“问题意识”。何为“问题意识”?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自己的,以读书为救赎,救自己出矇昧之深渊。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解决自身的问题,为人则是“手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二是针对所读之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不能盲从,既要有能力提出问题,也要善于提出问题。梁启超就主张“用怀疑精神去发生问题”,他说,“天下无论大小学问,都发端于‘有问题’。若万事以‘不成问题’四字了之,那么,无所用其思索,无所用其研究,无所用其辩论,一切学问都拉倒了。”

所以,一个合格的读书人,不仅能读,爱读,多读,还要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这也是孔子说的。什么是罔?《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蒙蔽”,或指“迷惑而无所得”。这是被蒙蔽的必然结果。有时这蒙蔽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心智中的迷障造成的。

读书的目的,首先是破除自己心中的迷障,所谓救赎,也是这个意思。既如此,就要开动脑筋,学会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即以前面提到的《天国之痒》为例,书固然是一本好书,但作者得出的结论,以及使用材料和论述的方法有没有问题?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个榜单中一些书都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像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关的《道路与选择》《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等,恐怕都不是一锤定音的作品,都有可以继续深入探讨的空间。即使像《儒学小史》这样的书,是知识普及性的,我们读的时候,如果仅仅从吸收知识的角度入手,所得恐怕也就有限。一些深入的问题不想清楚,书读了也等于没读。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解玺璋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