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古人居然把“天文历法”刻在她的脸上

2019-06-05 10:09 大众网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淮河古代文明研究——蚌埠双墩陶塑人头像与史前雕塑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蚌埠的中华古民居博览园举行。部分学者专家认为,陶塑女人头像面部的刻纹具有“天文历法”的标志,双墩陶塑人头像面颊两边刻饰 10 个刺点+两个鼻孔是 12,两组数字与额头同心圆构成“天文历法”标志符号。双墩时期人们已经栽培水稻,如果不能准确通过“圭表”和观象对圆形天上的太阳、月亮、星区来测得时节、物候等,农业的耕种是不可能的。 双墩陶塑人头像额头刻饰同心圆纹和鼻孔两侧面颊刻饰对称刺点纹,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从早期到晚期发现陶塑人头像额头和面颊有刻纹符号的极其罕见,仅见此一例。

自2009年“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古代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考古学界对双墩文化的重视与关注日益增强,该遗址出土文物的相关研究也愈发深入。随着双墩遗址的二次发掘,新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双墩文化提供了新的证据,成为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社科院考古所所长陈星灿对此次研讨会指出,双墩遗址,在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中游地区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本次研讨会将聚焦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头像,对其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充分阐释,必将进一步提升双墩遗址和双墩文化重要的学术价值。最后表示,将通过在蚌埠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古代玉器研究基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创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以及召开研讨会来发挥各自优势,汲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智慧,为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在为期一天半的学术会议上,与会代表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围绕蚌埠人头像的研究及其与中国史前雕塑的比较、蚌埠双墩文化内涵特征及其相关区域考古学对比研究、淮河古代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与举措等内容开展深入讨论。

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安徽、辽宁、河南等省市的多家考古文博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关西学院等高校,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文艺部评估委员会的六十余位代表参与会议。

本次活动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蚌埠市人民政府主办,蚌埠市委宣传部、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淮河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承办。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