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范子烨:陶渊明“猛志固常在” 才能“悠然见南山”
2019-05-27 13:10 千龙网

千龙网北京5月26日讯(记者 纪敬)5月26日在十月文学院,范子烨主讲中国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赋与晋宋政治,这也是“名家讲经典”中涉及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一讲。

在讲座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范子烨,从政治史的角度重新解读了陶渊明及其文学创作,重新诠释晋宋易代之际的社会、历史和人性。

10
5月26日,“名家讲经典”在十月文学院举办,范子烨主讲陶渊明诗赋与晋宋政治。(北京出版集团供图)

正如鲁迅所说,“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80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范子烨谈到,陶渊明一生五次为官,有三次在军队当中。陶渊明是职业军人出身,所以他的诗歌当中除了灿烂的菊花和飘逸的酒香,还有寒光闪闪的宝剑。“别看陶渊明写诗很潇洒,但是从军事眼光看,他总在长江上跑来跑去,显然在传递军事情报。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再表达自己痛苦的心情、对于家乡生活的怀念,和对回归田园的憧憬。”

陶渊明的三次军旅生涯,再加上29岁的江州祭酒,最后一次为官是公元405年8月,他要求改任彭泽县令,这时候他脱离军职,在官80多天,11月份彻底辞官归隐,之后再也没有做官。陶渊明为什么可以从容进退?

“他有复杂的家族关系,这个家族有一定的势力。”范子烨认为,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与他一生五次为官的政治阅历也是密不可分,因为一个不懂政治的人永远不会超越政治,一个没有政治情怀的人也永远不会有回归田园的梦想,陶渊明能够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能够创写田园诗,也是由其政治阅历和政治素养所决定的。

11
5月26日,“名家讲经典”在十月文学院举办,范子烨主讲陶渊明诗赋与晋宋政治。(北京出版集团供图)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他从小读儒家经典,熟悉老庄学说。以道家学说为核心的玄学思潮对陶渊明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他不是一般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实际上他的选择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选择,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范子烨认为,从陶渊明整个为人风范来看,他是一个外道内儒之人,表面上很潇洒,诗酒风流,但骨子里是儒家的东西。所以陶渊明的特点,一方面潇洒自然,另一方面很有原则性,他的性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比较理想的。

作为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文学院的公益性文学品牌活动,“名家讲经典”系列讲座自2017年4月开办以来,以“名家讲堂,雅俗共赏”的形式,每期从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中精选出一部名作,邀请专家学者、作家与文艺家,以浅显易懂、贴近大众的语言,细腻解读作家和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内涵。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