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大运河保护利用进入新阶段

2019-05-21 08:54 人民日报

来源标题:大运河 连古今

核心阅读

约3200公里长的大运河,自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印发,对在新形势下,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相连”。中国大运河展现出我国人民伟大的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这意味着,大运河保护利用进入了新的阶段。

分类推进、细化要求,为大运河管理保护提供遵循

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二届大会,认为我国政府的探索和实践对世界其他国家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具有积极参考价值。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纲要》以专门章节突出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以此统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并从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机制等方面入手。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规划纲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部分突出“分类推进”,注重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和传承,提出要构建综合展示体系等重要任务,推动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和全覆盖。

“《规划纲要》确定了大运河国家遗产线路建设、运河水乡古村镇保护展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博物馆体系建设、‘互联网+’建设等规划内容,细化了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展示阐释、开发建设相关工作要求,为大运河保护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指出。

古为今用、优化布局,形成大运河传承利用新模式

总长度约3200公里,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200余处,分布着丰富的遗产类型,大运河保护利用涉及多省市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申遗成功后,大运河保护如何形成管理协调机制,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大运河申遗阶段形成的由文化、文物部门牵头的大运河保护申遗协调机制,是最终确保申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大运河保护,尤其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需要,迫切需要对国家层面的大运河沟通协调机制作出调整,加强跨部门沟通协商,提升管理效力和实施效果。

就保护现状而言,各地普遍重视大运河世界遗产和国保单位点段保护,但对省级和省级以下点段关注不够,对大运河地下遗存可能分布区域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部分低级别点段、地下遗产面临开发建设威胁。在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上,出现了对大运河文化遗产内涵认识不清,导致保护与利用缺乏规范和目标;以经济发展为先导,导致环境、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差,存在过度开发的情况;大运河管理条块分割,导致保护及利用矛盾不断等问题。相关专家分析,如何整合优化现有资源,特别是省市县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创新方式方法推进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最基础、最迫切的工作。

保留风貌、连接未来,展现百科全书式文化内涵

汲取现代表现元素,讲述中国大运河开凿、繁荣的故事,杭州歌剧舞剧院创作了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在中国大运河、法国米迪运河、德国基尔运河、埃及苏伊士运河、希腊科林斯运河等运河沿线国家和地区巡演150场,传播中国大运河文化。

现在,各地纷纷展开实践和探索,将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引向深入。江苏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立了省级、地市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机构,深挖大运河文化遗产内涵,将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并举,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浙江省从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控制建设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对运河沿岸的保护工作,形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题研究,完成大运河(浙江段)文化带建设专题研究报告;北京市开展新八里桥建设立项、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编制规划、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在大运河文保腾退、文保修复、文化设施、生态建设以及历史风貌五大方面工作取得进展。

此外,相关的地方立法也开始加速。《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扬州市河道管理条例》《淮安市文物保护条例》等纷纷出台。“目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立法主要针对大运河遗产保护。今后,还应注重发挥立法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全面保障和引领功能,推动大运河文化传承创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说。

“未来,大运河应尽可能地恢复和保留历史风貌,延续其独特的文化,让其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说,大运河滔滔奔流,千载不息,是见证了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我们要更好地抢救文化遗产集群,展现大运河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作者:王珏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